2017-04-11 00:00:00吴健敏 中级审计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国际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不仅是进一步研究内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并对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措施的知识,欢迎阅读。
内审主体独立性不强,内审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鉴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行政领导下开展的,并且受到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另外还有一些内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转岗而来,内审和其所审的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无法独立、客观地去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意见也很可能会产生偏颇,有失公允。
内审对象愈加复杂,内审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新的业务以及事项不断呈现出来,如企业并购、股票上市,还有托管经营等等。因此,内审的对象也从先前传统的财务资料逐步拓展到了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监督以及评价体系,这些因素都给内审带来了技术、人员、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
内审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局限性。鉴于内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内审选取的程序及方法是否科学,这些都和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审计程序及方法除了一般的详细审计之外,最常用到的是制度基础审计以及抽样审计两种,这两种审计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比如抽样审计一般是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审查对象(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如果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样本的选取不够科学,有时候就会容易导致推断结果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从而引发审计抽样风险。
内审人员职业风险意识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不少企业的内审工作人员并非审计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审计课程学习,对内审业务较为陌生。部分企业内审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风险意识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而随着内审对象的复杂化,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也很难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
建立企业内审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企业内审质量控制制度。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文件规定,按照企业的特点以及性质搭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良好的企业内审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完善企业内审质量控制制度,按照审计计划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实施,尤其是要落实到审计工作底稿的重大事项会审制度以及分级复核制度当中去,尽量减少人为误差,做到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在审计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保证审计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逐步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独立于行政领导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这一体制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保证内审机构以及人员不管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相对独立的,能够有效树立起内审部门的权威性。目前较为独立的模式是企业内审机构由企业董事会领导或者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领导,内审人员的任免以及薪酬等方面的事项都由董事会来决定。
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外部环境的影响、竞争和考核的压力、经营中的变数以及利益的驱使等等因素,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各种风险。
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要想提升内审质量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内审队伍的人员素质。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结构,要组建一个具有财经、计算机、审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团队;其次,要提升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从事内审行业的人员都应该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怀疑态度和谨慎心理;最后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培育良好专业素养,应支持和保障内审人员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后续教育等培训。
[中级审计师]热门推荐
86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