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筝乐

2017-02-28 00:00:00胡萍 乐器培训

  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故也称秦筝。早期的古筝,为五弦,筝体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筝弦逐渐增加。东汉许慎和清代训诂家朱骏声分别在《说文解字》和《说文通训定声》中有具体说明。许慎说:“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为瑟,易竹以木。”朱骏声日:“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以木。唐以后为十三弦。”现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筝弦当为十二弦。

三国时期的筝乐

  用假甲弹筝,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书·羊侃传》载:“有弹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诗中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可见三国时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165—212)为三国魏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将筝艺与文学融合,推进到一个筝、文与人品之化一的境界。阮瑀的《筝赋》对当时的筝乐艺术作了详尽的描绘。这篇《筝赋》是这样的: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故能清者感夭,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扶。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衔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曲高和寡,妙技鸡工。伯牙能琴,千兹为膜。蛟惮禽然,庶配其踪;延年新声,岂 ..........

阅读全文

[乐器培训]相关推荐

[乐器培训]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古筝怎样校音 下一篇: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