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2 00:00:00嘉辉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作为学校同样有危机,下面小编准备了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提供给大家参考!
1.高校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关于“危机”,主要有两种释义。一种认为,“危机”是指危险的根由或严重困难的关头。另一种认为,“危机”是由“危”(危险)和“机”(机遇)合并而成,其中既包藏着危险,又蕴涵着机遇,危机是“一件事的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两种释义分别强调了危机的危害性和两面性,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高校危机,人们普遍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危机”。简而言之,高校危机是指危及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生存与发展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高校危机种类繁多,从来源上可分为内源型危机、外源型危机、混合型危机: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有形危机、无形危机;从危害程度上可分为轻度危机、中度危机、重度危机。
高校危机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紧迫性、两面性等危机的共性特征。
危机无处不在,“危机像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避免危机之困扰。危机通常不可预见地突然爆发,有些危机虽然可以预测,但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则难以把握。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加以解决,不允许有丝毫延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对危机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如处理得当,即可转危为安,挽回声誉,提升组织形象,甚至可以化危机为契机,带来整个体制上的革新。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高校危机还有其特殊性,如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学生主体活跃性、盲从性与群体性等。高等教育是改变个体身份和地位的重要途径,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几乎每个家庭都与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等学校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高等学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轴心机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同时,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家庭的骄傲,更是社会发展之中坚,祖国未来之栋梁,一旦危机发生,极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产生危机的“放大”或“辐射”效应。大学生青春年少,朝气蓬勃,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如危机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并加强正面引导,会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从而有效地化解危机。但因学生年轻气盛又“初生牛犊不怕虎”,遇事易感情冲动,具有盲从心理,易受鼓动或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增加危机管理的难度。
2.高校危机的危害
高校危机,对师生而言,轻则会影响师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重则会危及人身安全。对高校而言,危机不仅影响和破坏学校正常的秩序,严重时还会损害高校形象,危及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社会而言,高校危机不仅会在社会上产生反响和波动,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高校危机会对高校声誉和品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据美国学者的调查,每有一名通过口头或书面直接向公司提出投诉的顾客,就会引起1+(26×lO)+(10×33%×20),即327人的不满意。据此公式,在马加爵案件中直接遭遇不幸的共有五个家庭,假设五个家庭均对学校表示不满且仅将五个家庭作为五个整体计算,对云南大学的不满意人数即为5×327=1635人;若将家庭成员分解为个体且每户按三人计算,不满意人数即为15×327=4905人;若将由此引发的对学校管理不满者列入其中,则对云南大学不满意人数将难以计数。虽然高校从组织性质上不同于公司,但危机给高校声誉和品牌带来的损害与公司具有相似性:“马案”发生后,一个有着80年历史,一直与各种知名人才和学术成就联系在一起的名校,却要和一个凶残的杀人案相关联,甚至被取名“云大命案”,对云南大学名誉的损毁可想而知。云大一名同学说,他高中时的师弟,一直梦想着进入东陆园,但因对案件不能释怀,对报考云大产生动摇。“马加爵损害了云大的美誉,这种影响也许现在根本不能预料”。
由此可见,高校危机不仅使学生及其家庭饱受无法治愈的巨大伤痛,还使人们对大学教育究竟做了些什么产生怀疑,更给组织自身带来严重的有形损失和无形危害,对学校的声誉将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将高校危机视为生命攸关的大事决非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加强高校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3.高校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的预防、处理、消弭与评估的一系列管理行为。高校所处的复杂环境,扩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师生面临的多重压力使得高校危机四伏,因此,加强高校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1.环境复杂致使高校危机不可避免
如今的大学已不再是往日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五光十色的城市”(克尔语)。随着社会的转型、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社会必然会出现短暂的社会失范、价值迷失。尽管高校在努力地营造一种启智、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不可否认,这些消极影响已经波及到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扭曲、信仰的缺失、心理的失衡、诚信的缺乏、行为的失范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流弊、陋习甚至丑恶现象也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凡此种种,都已经或即将成为高校的危机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还会降低高校的社会声誉。
2.盲目扩招致使高校险象环生
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校园人声鼎沸,而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诸多隐患。在高校层面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危机。伴随着高校扩招之风,校园圈地运动风起云涌。一些高校园区建设不从实际出发,大搞形象工程,债务负担沉重。虽然名牌大学尚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但对于将学费作为还贷主要来源的一般高校则风险甚大,一旦生源短缺,财政危机即将浮出水面,造成恶性的连锁反应,贻害无穷。二是品牌危机。扩招以来,很多高校师生比不断攀升,师资严重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质量下降必定危及高校声誉,引发品牌危机,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危机。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成分复杂,使得高校现有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难以应对。虽然后勤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事务性管理的压力,但因管理不善而引起的诸如食物中毒等问题却时有发生,同时,“八小时”之外的学生综合管理工作也出现盲区。虽然许多高校已着手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采用了导师制,开办了心理咨询室,提倡并加强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些后勤机构也承担了一定的管理责任,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管理疏漏、管理真空现象难以完全避免。四是就业危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以及往届待业学生的积淀,近年来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甚至出现了以民工价格聘用大学毕业生的可悲现象。毕业即失业这…残酷的现实不仅使毕业生心理失衡,也对在校学生乃至潜在的生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读书无用的现实感召,会令教育本身崩溃。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在高校就业率上大做文章,欺上瞒下,使得相关部门和毕业生本人难以把握真实的就业形势,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甚至会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3.压力剧增致使有些师生行为失范、心灵扭曲
当今的高校师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扩招、晋级、提职所带来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负,使教师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有些教师为了“功成名就”,跨越了知识分子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搞学术腐败、学术剽窃,对所在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教师的压力相比,大学生承载着更为沉重的精神和物质压力。有些学生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或在中学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面对大学开设的众多课程显得手足无措,最终导致多门课不及格,更有甚者则濒临退学的边缘,精神负担加重;持续的扩招使大学生价值“贬值”现象日渐严重,预期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学生感到失望与无助,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大学教育为非义务教育,大学生成本分担使得“八亿农民”和城市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虽然国家、社会和高校也在千方百计地着手解决,但学生心理的阴影却难以消失。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学生压力之多,难以穷尽,压力之大,难以描述,部分心理脆弱或心理承受力低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甚至心灵扭曲。他们常常选择以过激的行为发泄不满、报复社会,成为高校必须时刻关注的重大问题。复杂的环境与严峻的现实,使得高校隐患重重。以上种种现象,犹如一枚枚“定时炸弹”,一旦点燃导火索,极有可能引发高校危机。高校应提高警惕并给予高度重视,应像海尔集团提倡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和小天鹅公司提倡的“末日管理”那样树立先知先觉的敏感意识,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
87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