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00:00:00胡萍 太极拳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很多人疑问,太极拳能打人吗?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技击实用性越来越低,但是太极拳的本质不变。修炼太极拳是从低层向高层的练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领,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可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练习。
1、基本姿势: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习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2) 含胸拔背:含胸是习略向内含虚,使习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习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习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习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6)舒指坐腕: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呈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脊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和整个身体的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顺达,完整一气的。
(7) 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尾闾不正,身体必斜,动作姿势必然歪扭,偏离中心。因之太极拳运动极重视尾闾的中正,不论是直的动作姿势,海岸是斜的动作姿势,艘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还决定着下盘的稳固。尾闾一歪,下盘重心偏斜,使下盘的劲力与躯干的劲力间断,上下劲不整;尾闾一歪,失去重心,下盘也就不稳固了。
2、基本技术:太极拳运动是维持身体重心垂线不超出支撑面,以腹部为中心发动的左右两腰的抽换、旋转,带动四肢虚实变换、重心平稳的运动。在训练中,除端正身体姿势外,还要特别注意运动方法,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特点,更快地提高技术水平。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全身内外的协调动作,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整体性和内外同意性。在外的方面是身、步、手,在内的方面是意、气、力。眼是内外传递信息的关键,配合动作的眼神运用,对于练拳时用意识指导动作,使动作显得精神贯注,生气勃勃,维持动作平稳是取特殊作用的。因而,眼法也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1)身法: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端庄、舒展、大方、和顺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重心失去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比如吴式),只要白痴“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中正之偏”,或者称为“斜中正”。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习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全身的平衡。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作用。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习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而“含胸拔背”又需要“沉剑坠肘”的帮助,否则会养成偻背的病态姿势,与立身中正的原则不符。所以,正确的身体姿势是使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的前提。太极拳运动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习。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无不顺遂,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从而穿穿协调。
(2)步法:步型的移动转换称做步法。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它决定着动作的灵活和迟滞。太极拳对步法饿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前进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习或笨重。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画圆圈,绝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迈步时须先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换时足尖的外嫩、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理分明。两足虽然虚实分明,但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的腿,蓄劲于膝,带起小腿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屈而伸,缓慢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翘,脚跟先落地,然后是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云手的侧行步和跟步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脚落实。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地使脚尖领先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拳脚落实。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而且不论前行或后退,前后足都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易在动势转为静势时站稳。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转动须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下肢贯劲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沉实踏地(两腿前后开立时,前足大趾着力,后足小趾着力),重心平移在两足支撑之中,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这样,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中保持平衡、稳固。
(3)手法:手臂须松柔圆和,刚柔相济,忌僵忌滞,动作螺旋式地旋转做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行。横直顺逆,起落侧缩,应走弧线,使关节圆转如意。要求“沉肩坠肘”,把肩、肘关节放松。只有这样,手臂动作才能灵活圆转,不僵不滞。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关注于两臂之中。“膀随腕转”“腕随掌转”,处处成圆,即所谓的“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须贯劲。上肢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劲点则随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坠肘,内劲贯足,沉着、松静。兼而有之。两肩切不可贯劲,两肩松沉,手臂才能灵活无滞,轻灵而不飘浮,沉重而不僵滞。腕关节要圆活,手指应松柔微屈,前推时掌根微微着力,意贯指尖,指肚微微着力。手和腕必须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全凭两手转”的练法。
(4)眼法:练拳时首先从眼法来判断他的精神是否贯注。所以,俗话说“神聚于眼”“眼为心苗”。在运动过程中,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下沉。凡动作变化,首先身法、手法、步法跟上法,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诸动一齐俱到,“形神合一”。眼神不灵动,定势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意无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练起来必然毫无生气。目光要经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视,指肚着力。眼神须照顾上下两旁,表现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
(5)意念:意念引导动作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技法原则。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要心神专一,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如做“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不是随便地把两臂抬起来,而是首先要想着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继而慢慢地把两臂抬起来;做两手向前按出的动作,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亦随之不停,就好像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总之,练习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以动作都要注意去支配。所谓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做到用意识引导动作,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安静:练拳时从准备姿势开始,首先要从心理上安静下来,不再西靠别的问题,然后按动作的要求检查头是否正直,躯干和臂是是否放松了,呼吸是否自然通畅,等等。当这些都合乎要求时才做以后的动作。这是练拳前一个要紧的准备功夫。这种安静的心情,应贯彻到练习拳套的全部动作中去。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要保持安静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否则导致手脚错乱、快慢无序或打错了动作。打太极拳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如能做到这些,就不至于引起神经过分紧张以致过度疲劳。要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安静的前提下,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动作和考虑要领上,专心致志地练拳。练习日久,就可意动心髓,手到劲发,想象力自然地与肢体活动密切配合。
(6)劲力: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的正确与稳定而自然的力,有的称它为规矩的力,也有的称它为“劲”。两臂该圆的,就必须做到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除按照要求所用的力量之外,其他部位肌肉要尽量放松,身体各关节都舒展开,避免紧张,力求圆活。然后在意识的引导和贯注下,使动作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这样通过训练,就可产生一种轻灵而由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劲”。再通过虚实的变换,轻灵与沉着交互的锻炼,使全身各部分都富于弹性和韧性,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沉着,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稳重中又极为轻灵。
3、套路训练的基本要领。在套路技术训练中,静、松、灵、活、守是最基本的技术要领,应该贯穿套路训练的始终。
静: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一切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思无虑,专心训练,使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做到“意到身随”。这样心静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拳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其他个器官的功能。用意引导动作,还能调节呼吸,使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紧密结合,达到全身上下和内外全面锻炼的效果。
松:在练拳时,全身肌肉和关节韧带都应处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和压迫。用力部位与不用力部位要保持自然开展状态,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要求,力求做到姿势正确,进退稳健。总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防止肌肉僵滞和用生硬造作的拙力。“松”是完成姿势正确、全身协调、动作舒展、转换圆活的基础和保证。
灵:练拳时,本体感觉要灵敏,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能做出的反应。因此,如身体姿势、重心或动作要领稍有不当,很快就能感知,并及时自我纠正。太极拳动作越轻,用力越小,其敏感性越强。只有当太极拳套路动作相当熟练时,才能向“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周身都要轻灵的方向追求,使动作内外协调顺遂,有轻灵圆活之趣。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活,并有节奏,所以它能使周身气血畅通无阻,起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练拳时,手掌发胀、指肚有微痒的感觉,就是气血畅通流注和本体感觉的灵敏反应。
活:是指太极拳动作要连贯、圆活、协调,富于变化。动作要以腰为主宰,以腰背带动四肢,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小或大、或明或暗、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在拳势动作中,上下肢始终都要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而运行路线也都按不同的曲线反复变转,动作姿势似展非展,曲中求直。
总之,在动作规格正确的基础上个肢体环节都要做到圆转自如,轻灵顺遂。
守:就是意守丹田(腹部),稳定重心。在练拳时,四肢动作无论怎么样伸缩、转换,身体都要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姿势要求,做到中正不偏,上下一条线,也就是用意使脊柱节节松沉,虚虚对准,保持垂直状态,意守丹田(腹部)气下沉,虚胸实腹,使重心垂线在支撑面内,身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运动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的任何动作姿势和内外虚实的变化,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都要掌握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这是掌握太极拳运动及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
总之,松、静、灵、活、守是掌握和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贯彻始终的主要的技术要领,也是突出体现太极拳运动风格特点的技术关键。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意守丹田,稳定重心,又是太极拳自身运动诸因素的主要因素。
4、太极拳套路训练的阶段。太极拳的套路训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谓三步功夫)。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上、动作上打好基础。通过单式和动作组合练习,要把拳套动作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以及腿法、眼法等基本技术要领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舒展,动作稳定、柔和、符合规格要求;第二阶段,通过分段,整套练习使套路动作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这时要注意掌握动作变化规律和运动特点,做到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协调自然;第三阶段,在以上阶段的基础上要着重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做到轻灵沉着,刚柔相济,意气力内外合一。现将各阶段重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在动作规格正确的基础上应注意
端正:打太极拳首先要保持身体中正安舒,姿势正确。在悬顶竖项、沉肩垂肘、松腰敛臀等要领中,特别要注意腰脊中正,两肩两胯放松放平,以保持上体的自然正直。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也要认真按动作要求做到。实际上忽略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都会牵连到其他部位的姿势变形。如臀部向外凸会连及腰部僵硬,习前挺,腹肌紧张,造成错误动作定型。
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展,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是整个姿势的基础。如果步子过小、过大、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变动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首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通过基本训练和单练各种站桩步和步法,恰当地掌握身体重心变换的时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多做各种腿法(蹬脚、分腿踢腿)和增进腰部柔韧性的练习,提高和增强下肢力量,以利于提高动作的稳定性。总之,整个套路动作都要通过步型,步法的变换来扩大支撑面。虚实分清,使动作重心始终保持支撑面内,不会失去平衡。
舒松: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按照具体要求把动作做得舒展柔和,不要用拙力,以免造成紧张。从舒松柔和的要求入手,注意克服紧张、生硬的毛病。
轻柔: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小、要匀。这样,易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劲。
第二阶段:在套路动作正确的基础上,应着重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连贯:在姿势动作达到规范化的基础之后,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连贯。各个姿势动作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好像行云流水一样。比如“揽雀尾”,是由捧、捋、挤、按四个分动组合成的,练习时,就要把四个分动衔接起来。动作之间虽然仍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即在一个分动作做完后,微微一沉),但要在似停非停之际立刻接做下一个分动。整个过程要保持前后连贯,环环衔接,不可松懈,不许有停顿短续之处。“揽雀尾”动作做完后,连接下一个任何动作之间,皆如此。
协调:练太极拳是全身活动,要求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各部位的运动保持协调一致。比如做“云手”,腰脊转动,带动两臂在空间划圈,两拳随着臂部运动不断地内外翻转,两腿支撑着整个身体左右移动和旋转,头部也随着躯干自然扭转,同时两眼不断注视交换的上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处处牵连、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
圆活:太极拳的动作是由各种弧形曲线构成的。在一连串连贯的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出棱角,变化又非常轻灵活泼。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就是自觉地避免直来直往和转死弯、拐直角的现象,使动作圆活不滞。在动作要领上,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只要做到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换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第三阶段:过去有人把这个阶段称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阶段,或者叫做“练意、练气、练劲”的阶段。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在太极拳练习中,常把矛盾转换概括称做虚实变化。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除个别情况外,动作到达终点定势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从局部动作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分清了动作的实虚,用力的时候,就要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例如动作达到定势或趋于完成时,前臂要沉着。手掌逐渐舒指、展掌、塌腕,握拳要由松而紧。由实而虚时,前臂运转要轻灵,手掌略微含蓄,握拳由紧而松。这样,结合动作虚实变化,劲力有刚有柔,张弛交替,打起拳来就可轻灵、沉着,避免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和双重、呆滞的毛病。
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太极拳的劲力除要求刚柔相济,还要求均匀完整,处处时时不断劲(断劲就是指力量的中断、停顿、脱节、突变)。使劲力绵绵不断,就要在动作连贯协调、圆活的基础上掌握运动规律。太极拳用力要求发自腰腿,运用于两臂两手,达于手指,动作起来,以腰为枢纽,周身完整一气。凡是腰部的旋转和腿的屈伸、脚的外摆内扣,都要与身体重心的移动配合一致,两臂运转也要在腰部旋转带动下进行。呼吸自然: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
86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