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

2016-05-16 00:00:00肖兰‍ 速录速记

  速录,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录入的意思,经专业培训能够达到与声音同步记录的现代记录技术,也称为同声记录。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速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用手指追赶声音”。在许多国家,速录师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的。“美国市场有一个统计,美国基本上有200万左右的速录师从业人员。目前北京速录相关从业人员有一两万人,他们的职业包括职业速录师、秘书、司法类书记员等等。”然而,速录师的培养却出现了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一方面,市场对速录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另一方面,社会培养速录师的机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能够令人满意的速录师。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就是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培养路径。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希冀对完善我国速录人才培养机制有所裨益。

  一、速录人才培养的特点

  1.速录人才培养的长期性。

  速录人才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速录技术将“讲话”直接演变成文字的技术性人才。速录师要完成一场高质量的速录任务,必须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即身体器官必须协调一致。一个合格的速录师“必须能够快速反应信息,做到心、脑、耳、眼、手等各部分高度协调配合,‘一心多用’,边听、边记、边整理,而且还要做到‘耳朵里听一句、手指上打一句,脑子里存一句’;不仅要采集语言信息,还要采集非语言信息(掌声、微笑、手势、情景等)。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语感和语言逻辑推测能力,应能从语境中准确推测讲话的内容。”仅从速录技能上讲,速录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字,而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这些能力包括“听”的能力、“记”的能力以及对所录文字的迅速整理能力。而对这些技术或者能力的掌握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磨炼。事实上,如果以专职培训时间计算,高级速录师(220字/分钟)的培养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对速录师的培养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2.速录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毫无疑问,速录师应当具有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其实,速录师除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克服生理上的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生理上的干扰主要是要改变已经形成的打字习惯。首先是输入方式的不同,其次是手指的按键方式不同,不是交替而是同时按键。另外,一般打字键盘放在桌子上,而速录机需要放在膝盖上。克服这些生理上的障碍大概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心理上的干扰,是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从初学速录时的兴奋、好奇到感觉厌烦,从速录水平逐渐上升到停滞或退步,从坚持忍耐到突破再突破,每一次心理的变化都是一次挑战。在学习速记的过程中,从速录员到速录师,从速录师到高级速录师是两个重要的瓶颈,每次突破都要花费很多的心血。但不是练习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通过,这跟心态有相当大的关系,急于求成的结果反而是事倍功半。因此,对速录师的培养不仅要练技术,而且要注重生理和心理的训练。

  3.速录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在现代社会,速录岗位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打字员岗位变成了一种综合性岗位。速录师不仅需要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而且需要从事秘书、书记员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从知识层面上讲,速录师还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因为速录师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语音信息和文字信息。因此,重要场合、重要场所、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速录,对速录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对速录行业认识的深化,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速录技能,更要求有一定的学历以及具有英语、计算机应用、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速录师。一言以蔽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速录技能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速录师的培养单位应当跳出以单纯培养“速度”而忽视其他素养的模式,强调对速录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4.速录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所谓速录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是指培养单位不应当仅仅把学生(员)当作“大学生”来培养,更重要的是将之作为“职业人”来培养。在校学生(员)实际上是一个“准职业人”。“大学生”和“准职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后者要求在掌握必备够用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培养单位所培养出来的速录师应当能够立即上岗,并胜任速录岗位,否则无论是对培养单位还是学生(员)来讲,都是一种失败。另外,速录师培养的周期性和高投入性也决定了对速录师不可能进行“回炉”,否则既会增加培养单位的负担,也会增加学生(员)的负担。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实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对速录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门培训和学历教育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专门培训是指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对高中毕业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专门培养速录技能,其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即只培养速录技能而不涉及其他任何领域;学历教育则是指由各类高校将速录课程融入某个专业而培养学生的速录能力,其特点是将学历教育与速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既要学习速录技能,又要学习其他知识。从目前情况看,速录课程所依托的专业主要是书记官专业和文秘类专业。但是两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培训机构专门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培训机构没有向学员发放毕业文凭的资质,因此培训机构招收的学员大多为中学水平(包括高中生和初中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都无法与大学生相提并论。虽然培训机构也乐于招收大学生,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急于就业而无心再进行该项技能的培训,从而导致培训机构无法招收到高学历人才作为自己的学员。二是学员综合素质不高,技能较单一。应当承认,培训机构培养的速录师在文字录入的绝对速度方面要高于高职院校培养的速录师。这可以从首届全国速录信息处理大赛的获奖情况得到验证。在获得第一名的12名选手中,有8名选手是由培训机构培养的,由学历教育机构培养的只有4名。但是,衡量一个速录师水平的高低并不只有文字录入速度这项单一指标。事实上,“一个速录师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看速度,个人综合文化素质也非常重要。”“培训机构培养速录人才,过于注重速度的提高而忽略其他方面,而高校培养速录人才,则是将速录技能融入某个专业中,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有速录技能外,还懂得某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视野,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更有发展后劲。”从速录实践来看,培训机构培养的速录师如果不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那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会议服务是无法胜任的。

  2.高职院校学历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速录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即自己培养和从培训机构引进。高职院校自己培养速录教师,主要是将非速录教师送到培训机构培训一段时间后从事速录教学工作;而后者则将培训机构的高级速录师引进到学校从事速录教学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哪种途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学校自己去培养速录老师,由于学习时间短、培养成本大,受训人员根本达不到高级速录师的水平,从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从培训机构引进速录师,由于其没有经过教师岗位的培训,缺少教师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即不知“如何教”,从而也会影响着教学效果。二是技能培训时间不足。前文已经提及,速录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提供大量的培训时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高职院校属于学历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仅仅是速录技能。这就形成了速录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时数分配上的矛盾。如果速录课程教学时数过多,必然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开设,而课程的开设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又不符合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反之,如果其他课程的教学时数过多,势必会挤占速录课程的教学时数,而速录课程的教学时数太少,又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速录师。三是教学方法缺少职业针对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己任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当与工作岗位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速录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高职院校的速录教学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其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进行单一的速度练习,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速录工。当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时,却无法完成速录服务。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职业针对性,形成了教学工作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脱节。

  三、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方面,通过学历教育所培养的速录师较培训机构所培养的速录师更具优势。但是,培训机构的集中培养方式又值得学历教育机构借鉴。因此,学历教育机构必须取其精华,对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理念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理念。那么,在速录人才培养中,哪些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同样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认为,主体性理念在速录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然而,“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服务于“学”的前提是老师会“教”。在速录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遵循“速录师—学生—速录师”的教学规律,让速录师培养速录师。但是,在学历教育机构中,速录老师不是速录师的情况大量存在,很多院校都是由普通老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即进行授课。由于老师的速录水平不高,只会打字而无速度,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与老师的水平处在同一层次。因此,学校必须花大力气从社会培训机构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速录师来校任教,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只有这样学生的速录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才有可能取得高级速录师的从业资格证书。

  2.培养方案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目标,需要何种课程来支撑,分配多少学时才合理。在学历教育中,速录课程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核心专业课程,但是,分配多少学时才合理呢?就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而言,其学时数一般为每周4课时,至多8课时,该门课程的学习即告结束。但是,速录课程的开设显然不能遵循这一惯例。前面的分析已经显示,速录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而应当作好长期培养的准备。就高职院校而言,这个长期过程就表现为“三年”,而且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只安排72学时或者144学时。因此,必须对其他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少的减少,提高速录课程的课时数,才能保证学生达到高级速录师的水平。一般说来,培养方案设定的速录课时数,应当约占总课时数的50%~60%,否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速录师。

  3.教学模式创新。

  每一门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内容。情景教学法就特别适合于速录这类课程。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方法。将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速录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要求教师根据速录师的技能要求和工作要求,设置具体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扮演速录师,并对相关服务项目的内容进行全程速录。学习情境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急躁、枯燥的心理状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学校——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高质量地完成各项速录任务。

  4.考核方式创新。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但是,速录课程的考核却无法使用试卷,因为学生的文字录入速度及准确率只能通过实践即“上机”才能得到反映。尽管速录课程也有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速录课程必须抛弃试卷考核的方式,将实践成绩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不仅如此,在考核成绩的确定上,完全可以引入速录师资格考核成绩。速录资格证书实际上是行业准入资格证书,只有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的速录工作。因此,作为培养速录师的学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速录师国家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将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使两者统一起来。人才培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速录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但是,将不同的培养组合起来,吸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更好的模式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学历教育机构,应当吸取专门培训机构对速录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将其移植到学历教育中,从而提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速录速记]相关推荐

[速录速记]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速记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方法 下一篇:速录师:用指尖追赶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