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0 00:00:00园媛 声乐培训
我们在歌唱中总是会出现各种不佳问题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纠正这些歌唱问题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纠正歌唱共鸣单调的现象
共鸣色彩单调的声音,使人听上去感觉很刻板,僵化,缺乏和谐的音响浓度和感情色彩,很不悦耳。
产生共鸣色彩单调的声音,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失却了对头腔共鸣的控制能力,在发声中体现不出稳定的头腔共鸣效果,等于是对胸腔共鸣效果控制不佳,谐和共鸣中的胸腔共鸣效果时有时无,很不稳定;三是对咽腔共鸣贯通的空间没能加以有效的控制,影响了喉腔、口腔、鼻腔的共鸣效果。
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产生共鸣色彩单调现象中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即对咽腔的控制的问题。
咽腔的共鸣贯通构造,主要由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三个部位组成。这三者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形成一个柱状空间,正是这个空间起着各部位共鸣贯通的枢纽作用, 它既是声音来自下部共鸣的通道;又是声音进入上部共鸣的通道。可以断言,对咽腔的空间体积控制不佳或失控,必然会导致发声中声音共鸣色彩单调的现象。咽腔 是共鸣贯通的关键部位,若对共鸣的关键部位控制不佳,当然会影响到声波顺利地通过咽腔而进入各共鸣部位形成良好的共鸣效果。因此,在纠正声音共鸣色彩不全 的现象时,切不可忽视对咽腔的控制效果。
在纠正发声共鸣色彩单调的练习时,要正确地控制好发声时的咽腔空间,同时注意控制好胸腔的气息保持和声波进入上部共鸣腔时的方向这两个方面。只有控制好发 声方面的这些因素,才能保证歌唱中的发声具有齐全的共鸣色彩和良好的谐和共鸣效果。在纠正这种不良现象时,应多采用哼鸣性的练习,并在音阶上反复地进行发 声锻炼,从中仔细体会咽腔上通下达的共鸣效果。在这基础上,再以声母“m”的发声带出各韵母母音;在音阶上进行控制功能的锻炼,以便牢固掌握正确的发声方 法,纠正共鸣色彩不全的现象。
纠正歌唱共鸣位置不统一的现象
共鸣位置不统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歌唱发声时头腔共鸣位置的不稳定。在发声时,有些声音发声的共鸣位置没有达到头腔高度,而有的声音却在发声时头腔共鸣部位形成的共鸣效果很明显。这样的歌声,使听者感觉到发声的共鸣位置不够统一。
在唱歌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音符在发声的谐和共鸣中都应具备头腔共鸣的色彩,从而使歌唱的发声在整个音域中,取得头腔共鸣位置高度上的统一。而产生发声时 共鸣位置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对头腔共鸣控制不稳定而引起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头腔共鸣控制不稳定,完全是由于声波进入上部共鸣腔时,其方向没有指准头腔共鸣空间而造成的。为此,在纠正发声中共鸣位置不统一的现象时,必须首先明确鼻咽腔部位对声音与气息的离析作用,并积极控制好软腭与咽壁间对声波进入上部共鸣腔时方向的控制作用,使进入鼻腔的声波有效地谐振在头腔共鸣空间。如果对声波的这一方向能够予以稳定的控制,那么毫无疑问,声音必然达到头腔共鸣位置的高度。
在歌唱的发声中,对进入鼻腔的声波是否能控制好,直接关系到整个音域发声中共鸣位置的统一,前者对后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纠正共鸣位置不统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稳定地控制进入鼻腔的声波方向。在纠正发声中共鸣位置不统一的现象时,可以采用韵母母音“i”的发声,在音阶上反复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 中,注意增强对头腔共鸣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歌唱的发声在共鸣位置上取得统一。
纠正歌唱声音后倒的现象
产生声音后倒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气息发声力点的控制不正确而造成的。
声音后倒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发声时声音出不来,传不远,声音较沉闷、吃力、僵硬、不自然,不但音阶难以唱准,而且音色难于控制。
一般地说,气息本身虽无共鸣色彩,但其方向与发声力点的控制,则对声音的共鸣效果和声音的传送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自然声区与胸声区的发声中,其气息的 方向与冲击力点应集中控制在上门齿龈部位。这样既有利于咬字器官的动作自然,又髓均匀地谐和上下五个共鸣腔的共鸣效果。而在头声区发声时,其冲击力点应相 应地控制在上硬腭的前部位处。在这种情况下,既能有效地控制较强气息的冲击方向,又能很好地控制在谐和共鸣中偏重予上部共鸣的效果。
如果在发声时,没有积极自然地控制好气息的方向和冲击力点,使气息冲击了软腭,这样就会产生声音后倒的现象。这种发声中气息方向的控制不佳,必然无法稳定自然地控制好谐和共鸣效果,并且造成发声的困难和音阶的难予控制。
声音后倒状态中的发声,其声音效果必然是僵硬而且不稳定的。在纠正发声中出现的声音后倒时,必须严格树立发声中气息冲击力点的概念,仔细体会发声力点的动 作要求。动作控制时,要积极地以口咽腔控制好气息冲击的方向与力点,注意气息泄出过程中将声音自然而有效地向口外送出,避免由气息冲击软腭而造成的声音后 倒现象。
在纠正声音后倒现象的发声练习时,先以声母“d”、“t”、“n”、“l”、“k”、“h”等交替进行发声力点的控制练习,然后以声母“J尊的发声,带出其他韵母母音,进行发声练习,以求作到稳固自如地控制气息泄出的方向和发声力点。
纠正歌唱鼻音过重的现象
鼻音的产生部位在鼻咽腔和鼻腔。
鼻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声音晦涩,咬字含混不清,发声无力度,无明亮与清晰的共鸣色彩,发声的效果较为混浊,出不来也传不远。在唱歌时,不允许出现嗡声嗡气的鼻音现象。
鼻音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发声时软腭动作失控下垂,使咽壁与软腭构成的鼻咽腔,不能控制发声时声音与气息的离析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气息随声音进入鼻 腔,影响了声音进入鼻腔时应形成的正常的鼻腔共鸣效果,造成发声中不正常的鼻音现象。鼻音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没能很好地控制软腭、声音与气息的主流 道、以及声音的集中控制作用等形成的。鼻音的现象,往往伴随着气息从鼻孔泄出的现象。在纠正发声中出现的鼻音现象时,首先必须树立软腭剥声音与气息离析作 用的功能观念,以及在鼻腔空间中声音应是在无气息的情况下形成鼻腔共鸣的概念。然后,在理解鼻腔共鸣形成原理的基础上,以相应的控制动作进行发声练习。
87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