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00:00:00少芬 民间舞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下文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各个舞蹈种类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作用!
朝鲜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关于高丽人的文化艺术活动。早在南北朝时代,《高丽乐》、《百济乐》就已传入了我国中原地区,唐代乐舞《十部伎》中也记载着《高丽乐》,到了宋代《队舞》传入朝鲜族,经过朝鲜艺人们的借鉴和发展,出现了《献仙桃》、《五羊曲》、《抛球乐》、《莲花台》等歌舞剧目,并形成了新的朝鲜族舞蹈风格,从而使朝鲜族舞蹈成为东方歌舞艺术舞台上一枝名花。
朝鲜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我们在欣赏朝鲜族民间舞蹈时,首先要注意演员在节奏及表现力方面的处理,因为不同的动作具有不同的节奏特点,如:"古格里"的表现应该是深情的,节奏的处理是均匀而缓慢的;"安旦"的表现应该是活泼、明朗的,节奏的处理是带有跳跃性的;"他令"的表现应该是深沉有力的。其次,要注意呼吸的运用是否准确,因为人们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最后,我们要看这名演员膝部和腕子的控制力是否强,同时要看他在舞蹈表现中神与形的统一。
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辽阔的新疆维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它的歌舞艺术绚丽多彩。历史上的新疆人民伴随着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特别是由于"丝绸之路"所带去的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繁荣以及农业的出现,使新疆地区的歌舞出现过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比如在盛唐《乐舞十部伎》中,新疆的维族就占去四部:《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于田乐》等。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多郎、赛乃姆、萨玛、纳孜尔库姆、夏地亚纳和其他道具舞蹈。
维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我们在欣赏一名舞蹈演员表演维族舞蹈时,首先要看她的体态是否腰背挺拔。然后我们要看这个演员在舞蹈中的动作是否可以做到:"上身挺而不僵、膝部微颤而不窜、上身动作撒得开,脚下步法不离散、晃身时带摇头,耸肩时绕手腕、技巧表现时多旋转、节奏体现上多符点"。这些要求,如果这名舞蹈演员能够轻松自如的将这些舞蹈动作要求表现出来,那么他将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
蒙古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世代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从事狩猎游牧劳动,同时创造了蒙古族人民古老而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舞蹈就是草原文化园地中的一支奇葩。现今的蒙古族舞蹈的形式和特点有:1、筷子舞,是男子舞,现在女子也有表演这种舞蹈的。风格粗旷强健,节奏性强,给人以热情奔放和勇敢的美感。2、盅碗舞,女子舞,多出现在庆典酒宴上。舞蹈动作细腻,给人一种优美、精湛、典雅的美感。3、狩猎舞,男子舞,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猎人们跳的自娱性较强的舞蹈。风格活泼、畅快、洒脱。4、安代舞,是一种群众性的即兴歌舞。风格奔放、热烈、欢腾。蒙古族民间舞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如男子舞蹈讲究强健绕勇敢,女子舞蹈端庄典雅,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是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决定的。他们把强悍勇敢作为一种品德来崇尚,而不单纯是追求艺术形式的强悍。如摔跤舞的人物不仅具有强悍的造型美,而且内含着强悍勇敢的性格美。
蒙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在蒙族舞蹈中我们应该主要欣赏舞蹈演员的肩部、手部、臂部、步法气质、马步(一种蒙族的步法名称)等,我们在欣赏演员表现肩部的动作要看他们是否体现出了松弛自如但又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欣赏演员表现步法时,我们要注意他们他们的呼吸与步法的配合,也就是说是否能够体现出由呼吸带动步法蹚拖的起伏感,同时要看他们的膝部是否具有控制力,能否以流畅自如的气息,体现动作的轻重缓急、大小强弱、抑扬顿辍,能否在舞蹈中表现出粗旷豪迈、稳重端庄的特点。
藏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生活在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几百万藏族同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善于以歌述怀、借舞抒情,歌舞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藏族歌舞具有四种形式: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是藏族丰富多彩的歌舞形式之一。2、果谐,意思是"围着圈歌舞"。是藏族牧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歌舞。3、谐,汉语成为"弦子",是西藏历史悠久的藏族歌舞形式。4、卓,汉语称"锅庄",它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旷豪迈的藏族古老的歌舞形式。藏族民族歌舞的种类形式繁多,各类歌舞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生活中经过群众的创作和濡染又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如"卓"豪迈粗旷,"谐"柔美开朗,"堆谐"细腻精湛,"果谐"洒脱奔放等,但是他们在整体的风格上又是统一的,都具有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的动作特点。
藏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时,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看舞蹈演员膝部的控制和身体的协调性上。在各式的藏族舞中,在动律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感。因而不管是颤动或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即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同时上身动作在表演时应该附随而动,不能主动。
胶州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胶州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胶州秧歌中对每个角色的舞姿和动律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扇女在舞蹈表现上具有舒展的特点,小嫚具有婉转的特点,翠花具有泼辣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欣赏到胶州秧歌女子舞蹈的风格所表现出的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内心状态和优美的舞姿特点。
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现今在我们的舞蹈节目中所使用的动作大多都是安徽花鼓灯民间流派凤台和怀远两派"小花场"中的舞蹈部分,后来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又选取了其中鲜明而有特色的"大兰花"、"小兰花"和"架子"三种类型人物中的"风摆柳"、"单拐弯斜塔"和"三回头"的基本动律以及其它步法和架子的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在舞蹈中的体态特点表现为"三道弯",也就是说我们欣赏胶州秧歌时会发现女子舞蹈动作都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它的舞蹈审美特点表现为:拧、碾、抻、韧。同时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在步法上非常丰富,大多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所以在表现上需要演员的身体具有整体的协调能力,脚下要具有拧劲儿,膝部要有粘劲儿,腰部要有扭颈儿,手臂要有抻劲儿,只有将这些舞蹈动态要求全部做到位,才能完整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朋友们怎么样,听起来感觉很难吧?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胶州秧歌这个教材大多在高班才会开设,因为它的训练比较见功夫耗时间,所以没有一些舞蹈基础,想要表现好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很不容易的。
安徽花鼓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民间歌舞艺术。从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花鼓灯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对独立,它们的特点表现为:①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的结合是否能有机和谐。②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
安徽花鼓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现今在我们的舞蹈节目中所使用的动作大多都是安徽花鼓灯民间流派凤台和怀远两派"小花场"中的舞蹈部分,后来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又选取了其中鲜明而有特色的"大兰花"、"小兰花"和"架子"三种类型人物中的"风摆柳"、"单拐弯斜塔"和"三回头"的基本动律以及其它步法和架子的基本动作。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欣赏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观察一名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表演的优略。首先,我们要观察这名演员在舞蹈中小腿快速捣动和急刹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溜得起,刹得住,灵活多变的舞蹈动律。其次,我们要看这个演员舞蹈时身体"拧、靠、旋"的体态特点。最后,我们要看这名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时对节奏的把握力,以及身体重心移动时的幅度,动作的速度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看这名舞蹈演员内心的感觉是否丰富,是否能将花鼓灯"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审美风格特点体现出来。"
云南花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云南花灯是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花灯歌舞内容丰富,情节简洁,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优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人们称云南花灯歌舞园中一株秀美别致的"山茶花"。
云南花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云南花灯的舞蹈形式中的主动律(运动形式)和主动作是小崴、正崴、反崴(具体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其中男性舞蹈中常用反崴动作,女性舞蹈中常用小崴动作,同时包括小崴走场、正崴、跳颠崴等相同动律的动作,都是以连续不断的横向移动或上下崴动来进行身体表现。它是在松弛状态下以膝部为发力点,经过胯步和上身的悠摆而形成的动感形象。所以,我们在欣赏云南花灯这种民间舞蹈时,主要得看演员的膝部、胯部、腰部是否能在松弛状态下达做到一种协调而动,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赏演员的躯干部位就可以准确地目测出他完成的好与不好,灵活与不灵活同时云南花灯地美,需要演员表现得比较含蓄,要突出:内秀、淡雅、恬静的心理特征,男性则要体现出松弛洒脱的美。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有一种成就感呢?因为你已经基本学会了怎样欣赏汉族的云南花灯舞蹈了。
东北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由汉满两族人民共同培育使它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1、高跷秧歌2、二人转3、地秧歌。秧歌表演常用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也有用其它道具的,如:手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中唢呐和小钹为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浪",这正是对东北人民粗旷质朴的精神素质、性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
东北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汉族的东北秧歌舞蹈形式中,主要是以走相、稳相、鼓相、手巾花(具体的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既可以用优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态)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演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总之,优秀的舞蹈演员总能将舞蹈表演的收放自如,让观众在舞蹈欣赏中目不暇接。
86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