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3 00:00:00肖兰 民间舞
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民间舞蹈的6大共性,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 源自民间传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独特的习俗或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如在江西省永丰、遂川、新干等地流行的民间灯彩“马灯舞”,就相传起源于唐朝。唐皇不满足人间荣华富贵,向往仙人的生活。他想象飞到了月宫,欣赏嫦娥翩翩起舞。为了增添情趣,唐皇在嫦娥的许诺下,扮演了王三这个“丑角”,使人间天堂融合为一体。“马灯舞”就是根据这个传说中的故事编成的。舞蹈通过打击乐的节奏变化,结合舞者的姿态,表达不同思想感情,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还有傩舞《纸钱》,结合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体现氏族社会女性的崇拜观,可谓构思奇特、手法巧妙。
2. 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蹈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所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漫山的云雾,漫山的茶,姑娘们手提“茶篮灯”,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木排舞》、《禾杠舞》、《锄山鼓》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
3. 体现民情习俗,折射宗教情感
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是佛、道两教盛地,宗教祭祀舞无论是在宫廷城邑还是僻野山乡都盛传不衰。道教舞蹈大多遗存在奉祀之中,成为折射宗教情感的载体。如道教舞蹈的手诀动作,代表人与神、神与人、人与鬼、鬼与人通灵的语言;流传于贵溪市樟坪乡、铅山县太源乡的畲族舞蹈《祭祖舞》和《马灯舞》,也属于典型的宗教祭祀仪式舞。这类舞蹈与图腾信仰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们的存在,无不折射出畲民的宗教情感。
4. 载歌载舞,好听好看
我国自古以来形成了“歌咏其声,舞动其容”的艺术表现方法,歌舞结合可以表现广泛的内容并喜闻乐见。流传于江西省宜黄、崇仁、于都等县山区的禾杠舞就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很早以前,山里农民上山砍柴时,为了解除路上的寂寞,就一边敲打禾杠,一边对唱山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敲禾杠唱山歌的形式不断丰富,终于发展成了载歌载舞的禾杠舞,既美妙动听又赏心悦目。
5. 巧用道具,延伸肢体
道具与民间舞蹈的表演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构成民间舞蹈形象的有机部分,是肢体的延伸,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辅助手段。道具的应用增强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如南丰傩舞的面具,是脸部表情的夸张;永新盾牌舞的兵器,是手的延伸。借助道具丰富和强化民间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力,是民间艺人高度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创造。
6. 自娱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民间舞蹈的参与者,大多不记报酬,只求在自娱自乐中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技艺,以达到娱人的目的。如武宁县的锄山鼓,是一种典型的劳动歌舞,与人们的生产息息相关,带着质朴的山歌风味。表演者就是农民自己,到了挖冬地、锄山茶、插秧、耘禾等季节里,农民们都会联村串户地聚集起来,数十人一字排开,边劳动边歌唱,旋律雄浑粗犷,鼓点变化多端,节奏强劲有力,演唱高亢优美。他们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在表演中享受快乐。
17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