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潘集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7-04-19 00:00:00陈平 论坛峰会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潘集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一、2016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6年,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区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启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苦干,奋力拼搏,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高于全市、好于预期,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同比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41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20元,同比增长7.3%。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坚持把调转促“486”行动计划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抓手,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切实稳定经济增长。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7亿元,潘集选煤厂、淮上大桥等项目顺利推进,孔李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全年续建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22个。围绕“123”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新型煤化工主导产业,远达催化剂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安防电子产业园建设,帮助胜佳和电子公司实施战略合作。光伏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全市率先编制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和电力消纳方案,“两淮”光伏领跑者基地150兆瓦项目落户我区,引进华怡光伏组件厂、阳光电源浮体制造项目,延伸了光伏产业链。3个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装机总容量60兆瓦。强化实体经济帮扶,完善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兑现奖补资金900万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民营企业480家、个体工商户1210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8家。完成平圩经济开发区目录修订审核上报工作,建成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5家,安信泰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实施创新发展,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建,推进酥瓜产学研联盟合作和1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5亿元。推进精准招商,引进项目81个,到位资金80.5亿元。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明显。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帮助淮南王酒厂引入战略投资方,利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解决迅邦电子等企业融资难题,妥善处置梦家园等一批“僵尸企业”,盘活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盘活土地345亩。首次实施货币化实物安置200套,为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做出了成功探索。规范政府债务,完成债券置换政府债务2亿元。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社保支出313.44万元。陆行物流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我区“新三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深入开展土地管理、房地产等五大领域专项整治,全年供地1719亩,基本完成13个房地产项目问题整改。推进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整改,解决了36家工业企业106个遗留问题。

  三是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调整区金财担保公司股本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获批加入省“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五证合一”,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发放土地经营权证书8.41万户,推进夹沟镇庙前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九年一贯制试点有序推进,校长“去行政化”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计划生育“多证合一”试点工作得到省卫计委充分肯定。

  四是城乡建管协调发展。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5个乡镇总规编制工作。平圩经济开发区、煤化工园区总体规划纳入省级目录。加快新区、老区协同发展,杨圩社区棚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桃苑社区民政巷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分配入住公租房2404套,建成教师公租房120套。新增污水管网7.1公里。淮古路建成通车,改造县乡公路58.8公里,延伸村级道路108公里。建成14个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完成5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实施农危房改造300户。完成“八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改造中小型灌区3.5万亩。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建立文明劝导员队伍,城区文明秩序有了新的改观。坚持违法建设零容忍,拆除违法建设41万平方米。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通过国土部、农业部审核备案,全年新增耕地1668亩。

  五是现代农业提质提效。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攻关活动,粮食总产达38万吨,实现“十三连丰”。发展特色农业,《酥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通过省级地方标准评审,酥瓜种植面积达2万亩,瓜农人均增收800元。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780亩,新增市级龙头企业9家、家庭农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农产品2个,培育省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3个。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线上成交额达1000万元,较去年增加500万元。建成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3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

  六是生态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推进省环保督查问题整改任务,深入开展“三线三边”、散状物料堆场等专项整治,清理煤矸石场122处,取缔3家非法码头,关闭29家自备水源。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拆除机具46台套、沉船8艘,刑事拘留15人。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和综合利用,夏秋两季秸秆实现了“零火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2.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完成成片造林2305亩,祁集镇荣获国家生态乡镇称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验收。

  七是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完成31项民生工程实施任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平稳运行。推进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完成瓦谢一期等4个项目分房工作,大庄新村四期进展顺利。坚持多措并举推进脱贫攻坚,建立区、乡、村三级扶贫网络,压实干部包保责任,实施扶贫项目223个,建成34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完成1141户3520人脱贫、2个贫困村出列任务,年度脱贫率达10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13所学校撤并调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家认定。打造“淮河文化讲堂”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新农合按病种付费覆盖范围扩大,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投入使用。

  八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急管理,建立区级维稳应急处置队伍,平安潘集建设向村级延伸。启动“七五”普法,加快法治潘集建设。落实区领导公开接访、带案下访制度,化解信访遗留问题56件,全年未发生一起进京非访。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防控机制,完成市级挂牌3处隐患整改任务,取缔黑加油站50个,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完善消防队伍建设,添置了举高类消防车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设食品药品监管所3个。

  九是作风建设持续好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活动。强化作风建设,通报违反八项规定案例4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3起。通报典型违纪案例13起,全年党政纪处分110人。开展违规经商办企业、“小金库”治理等8个专项整治行动。省委第二巡视组移交的81件问题线索全部办结。推进审计全覆盖,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决算审计、控制价审计460个,缴入资金1752万元、归还资金1.06亿元。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5件、政协委员提案70件。加强政务公开,及时办理回复“市民心声”、“市长热线”和网民留言,全年回复各类投诉3070件。统计工作规范化提升年活动通过市级验收。国防、双拥、关工、妇儿、编制、老龄、档案、残联、物价、广电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

  2016年的发展成绩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取得的。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定发展信心,奋力拼搏进取,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打赢了遏制经济下滑的阻击战,推动了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完成了区九届人大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这五年,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健康持续。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18亿元提升到140亿元,年均增长8.9%;财政收入由6.6亿元提升到7.94亿元,年均增长3.7%。规上工业增加值由82亿元提升到94亿元,年均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3亿元提升到27.4亿元,年均增长12.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年均增长13.1%。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

  这五年,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部署,主动承接好市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建立了区、乡(镇)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入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商事制度、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五年累计引进市外投资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强化项目引领带动,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朱集东矿,平电三期,特高压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期、Ⅱ期,孔李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全力支持煤化工园区建设,建成园区主干道路12.5公里,完成5000亩土地征迁,一批企业入驻园区。

  这五年,转型发展力度加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建立了区级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规上工业企业数增加到90家,民营企业由548家增加到2440家,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成省级科技创新研发中心1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创建市级名牌产品11个。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在“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新四板”挂牌企业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1.5亿元。限上商贸企业由6家增加到54家。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1.4:74.3:14.3调整到12.1:67.4:20.5。

  这五年,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编制2016—2018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流转土地18万亩,创建特色园区4家,省级高皇现代农业示范园获省考评优秀等次。建成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万亩,潘集酥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立了农业电子商会,建成了鱼米之乡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3.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3.3%增长到17.8%。创建AAA级旅游景区3个。

  这五年,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坚持“多规合一”,主城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增加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8%。建成住宅小区12个,新增商住面积79.5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建城市道路4.2公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公司相继投入运营。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21个,新建农村公路154公里。实施了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和69项农田水利重点工程。扎实开展“六城同创”,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这五年,民生民计改善明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367元,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779元,年均增长9.1%。投入资金23亿元,累计实施民生工程135项。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4亿元,建成3个农民工创业园,新增城镇就业37203人。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险合一”管理模式,参保人数达23.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7亿元、五保供养金3046万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8个,改造农危房9077户。建成采煤沉陷区搬迁新村13个,安置群众1.97万户6.45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五年累计脱贫3.06万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连续5年荣获安徽省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优秀等次。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体站。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通过国家级验收。“六五”普法通过省级验收,荣获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依法监督、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区政协大力支持、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九届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关心支持潘集建设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宏观经济下行、煤电量价波动和政治生态遭受破坏的叠加影响,这是一场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生动实践,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团结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既取得了推进发展的新成果,也形成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好各项决策部署。

  二是必须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创造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改革破解难题、创新释放动能、开放激发活力,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必须坚持人民利益为先。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必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做到权力公开、规范运行,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些体会既是过去实践的总结,也是推进我区“十三五”发展和今后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认真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深感,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征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繁重,需要补齐“短板”;招商引资氛围还不够浓厚,发展环境不优,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新的社会风险和矛盾不断显现,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仍需加强;部分干部作风建设不扎实,缺乏自我加压、积极进取的锐气,基层基础不够牢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治生态修复仍需努力,等等。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剖析反思,科学制定对策,切实加以解决,积极回应全区人民的关切和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潘集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综合判断,我们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国家推进“三大战略”带来的开放发展机遇,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加快转型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带来的新发展理念机遇,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振兴发展带来的重大项目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支持潘集向全省市辖区第一方阵冲刺带来的政策效应机遇,这些重大机遇引领着我们发展,必将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全区上下人心思齐、人心思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这是潘集面向未来、继续前进的思想基础。

  根据区委第十次党代会的新部署、新要求,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在从严治党中重塑形象,把潘集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绿色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市辖区第一方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今后五年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奋力谱写美好潘集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综合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持续又好又快,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五年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向270亿元冲刺;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向18亿元冲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

  ——产业转型成效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

  ——改革开放活力明显提升。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区委确定的改革任务。招商引资氛围进一步浓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300亿元,引进外资1亿美元。煤化工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园区。

  ——城乡一体发展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实现城乡、市矿统筹发展,功能布局更加优化。

  ——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土壤、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人均指标位次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持续发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聚焦厚植优势,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主动融入淮南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降补”各项任务,围绕“123”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聚焦城乡一体,实施协调发展行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动“六城同创”,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三)聚焦生态保护,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低碳循环发展。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和执法力度,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农村硬化、绿化、洁化、亮化条件明显改善。

  (四)聚焦合作共赢,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建设,全方位扩大开放,实行内外资一起引、大中小一起上、一二三产业齐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大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五)聚焦民生福祉,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健全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坚持民生优先,积极补齐教育均衡、脱贫攻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法治潘集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五大政策”,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凝心聚力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把项目攻坚、调优供给结构、帮扶企业作为稳增长的主要途径,不断优化政策、资金、建设环境,加大企业帮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抓项目增后劲。加强项目储备,认真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力争一批产业发展、生态治理、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项目库。做好项目谋划、编报和对接,全年实施重大项目37个、谋划重大项目10个。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资金和管理优势,加快推进产业与城市运营一体化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强化项目建设攻坚和督查问效,确保潘集选煤厂、华怡光伏组件厂、阳光电源浮体制造厂等1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抓供给优结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协助潘一矿等企业做好去产能后人员分流安置,主动承接“三供一业”移交工作。坚持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相结合,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企业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制度性和体制性改革,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

  抓要素促发展。聚焦实体经济,发挥政策支持作用,争取市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土地储备基金,推进政银担、税融通等金融工具,开展政银企对接,多渠道破解资金制约。完善领导干部帮扶企业制度,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三库”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开展土地管理领域整治工作,强化闲置低效用地整改,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二)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统筹施策激发发展活力

  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实施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系统推进“全创改”、“三重一创”建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注重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创客积极参与“双创”事业。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请专利5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完善酥瓜产学研联盟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向集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孵化器发展。实施品牌质量升级工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质量管理,创建省著名商标3件,培育省名牌产品1个、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

  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做好煤化工园区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服务工作,推进煤制烯烃等重大牵动性项目建设。推动光伏新能源、智能安防两个新兴产业,确保三峡新能源等5个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30兆瓦,形成从组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光伏产业链。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年工业技改投入60亿元,完成16个亿元技改项目建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工程。继续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攻关活动,保障粮食安全。完善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做好农产品加工园筹建工作,建立现代农业联合体4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户。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扩大销售规模。完善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新建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认证“三品一标”5个。完成沿淮蔬菜瓜果特色试验站建设,打造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推进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凤仙商贸物流园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培育利路商贸中国粉煤灰网服务新业态。积极提升后湖生态园、架河民俗文化园、祁集豆腐文化园、古沟民族风情文化园等乡村特色旅游,打造特色小镇,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家、注册个体工商户2000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三)着力推进协调发展,主动作为优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三创一建”,加快“六城同创”,提高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水平。

  强化城乡规划引领。完善城乡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落实“多规合一”,加强袁庄城区单元规划动态维护,科学编制单元规划、控制性规划及专项规划,完成夹沟镇、贺疃镇、高皇镇、泥河镇总体规划编制报批,提高城乡规划整体水平。

  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统筹新区老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加快建设新城区,启动城市交通枢纽等5个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黄河西路、大别山南路等4条城市道路,完成珠江西路等3条道路升级改造。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机关二巷棚改项目,完成粮食局周边、金格四海等4个棚改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电力、给排水、燃气、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等功能设施建设,启动市民体育文化公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新建污水管网6.3公里。深化城管体制机制改革,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任务,推进智慧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现城市形象新改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抓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五有并轨”和“三权落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居。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质量,打造“两核一带四片区”空间布局。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开展高皇等4个乡镇政府驻地环境整治。拓展对外交通网络,完善“三横三纵”路网建设,支持服务淮上大桥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水利“一规三补”建设,积极争取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开工建设架河灌区高效节水项目。

  加快园区产城融合。坚持产城一体,打造东部滨河新城区,推进煤化工园区与平圩经济开发区、平圩镇、滨河新村安置区产城融合进程,实现产业布局、配套设施统筹推进。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支持服务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平圩经济开发区建设,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园区“五大功能区”,新引进企业4家以上。推动煤化工园区与平圩经济开发区资源整合、共享共建,加快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步伐,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转变发展方式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美好潘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论坛峰会]相关推荐

[论坛峰会]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太原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