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如何运用资料

2016-11-29 00:00:00少芬‍ 考博

  在博士生中也是需要有论文的发表,对于博士生论文材料的运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小编总结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一、博士生要学会资料的收集

  目前论文的收集有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要按照这些来做对大家论文收集资料就会又快又好,主要的原则包括:

  1、针对性,这就是要对你论文的方向撰写有一定的目标去找与此相关的信息资料。

  2、方向性,这个方面组要是在一定线索先收集,这样资料的信息就会快一些。

  3、范畴行,根据要求的论文规定事项来找你所需求的材料等等。

  4、真实性,只有你的论文资料信息是真实的,那么对论文说服力以及论证上都有帮助。

  5、时效性,在这个方面注意的就是材料的时过境迁,主要是资料的有效性等等。

  二、博士生要学会整理资料

  在这时博士生就要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看看哪些是需要的,安排到那一段应该怎么来处理利用这些资料等等。

  三、博士生要学会使用材料

  在材料使用中要遵守的原则有:

  1、所选自理啊信息要有很强的代表性;

  2、要避免大量排比材料写法等等方面。

  在材料使用中要学会分析,主要的分析原则有:

  1、直接论据也就是所谓的直接有效的论证;

  2、旁证材料这个主要是指有关别人提出的看法实例等等;

  3、权威看法这个就是在权威人事中提出的观点等等。

  延伸阅读|SCI论文不能与博士论文相提并论

  一、博士学位的官场“变异”

  云南省前副省长沈培平教授被判刑了,判刑的理由是他被指控受贿1615万元,不是由于他学术造假。可是沈培平的博士学位和学术职务却成了我们学术圈子的热门话题。我们之所以关注他的学位和学术头衔问题是由于我们大家有个“心里失衡了的诉求”:请把“博士学位”和“教授头衔”留给社会期望得到“博士学位”和“教授头衔”的人吧:即那些用血汗和时间挣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头衔”的人。每每看到官员们(被抓起来了的和还没有被抓起来的)在任高官时兼职地获得了博士学位,我心里总有点酸酸的,酸酸的是:我们很多年的血汗劳动竟然与官员们的秘书们不经意地旁听效果是一样一样的。

  二、博士学位的学场“变异”

  博士毕业本来是与SCI不挂钩的(注: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发表SCI论文与博士学位是不挂钩的,我自己博士毕业时就没有SCI论文发表的),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是一个有步骤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期望是: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学者。这个期望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已经积累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被训练成一名可以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知识的学者啦。一篇SCI论文也可能来自一名大学本科生或初中老师(我说的是比较说得过去的SCI论文)。也许一名大学本科生或初中老师已经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了,但他(她)仍然不具有“获得博士学位”的资格(特注:自然啦,有人没有发表SCI论文,但他们(她们)的资格却是早早和大大超越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例如屠呦呦和袁隆平等)。

  对于近年兴时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至少有一篇SCI论文发表”的广泛规定我自己并不异议。SCI论文的发表既可以替导师的项目交好差,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英文发表能力(当下,英文发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至少有一篇SCI论文发表”没有值得异议的太多理由的。但是,我自己早已被SCI论文=博士论文的现象深深地困惑着。我在兰州大学教书时发现:不少学生在完成了必需的SCI论文后,对博士论文变得极度轻视。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的内容不足,写作既不规范又不严谨,甚至连明显的错误也懒得去修正。有的导师严厉地督促学生,但学生们仍然我行我素,因为学生认为:他的SCI已经满足了学校对博士生和博士学位的期望了。有的导师也慢慢地习惯了SCI=博士论文的不成文假定啦。最近我发现,这类现象在科学院里也十分严重,有不少人认为:SCI论文=博士论文。

  三、博士学位应该是“神圣”的

  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极为严肃而神圣的学术经历。我们经常用“攻读”和“深造”来表达通往博士学位的求学过程。博士应该是接受了完整的学术训练,具有独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Doctor of Philosophy)。获得博士的过程应该是经历一场炼狱般的学术生命进化的过程。保证博士论文的学术质量,也就是保卫学术的斯文和尊严。这也是一个唇亡齿寒的简单道理:如果学者不能在博士论文把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放过的那些“漏网之鱼”将以另一种方式扼杀学术的社会声誉。

  四、我在美国的观察

  回到美国广播公司(ABC)1999年底一则长篇报道的内容。这篇报道在总结了众多的成就了“美国世纪”的原因之后,最后归纳出了三个最重要的原因:公平和有力的市场竞争机制,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完成的城市化过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不分离。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不分离是用以下两个方式维持的。第一,竞争型研究经费基本上都到了大学,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NSF)的几乎全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NIH)和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大部分项目都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样就保障了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一流性和大学研究设备的一流性(我当然指得是那些研究型大学啦)。第二,美国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不仅仅靠的是一篇博士论文,至少2/3的学分是靠“只有大学才能提供的”系统教育得到的。这样就保证了大学教育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美国大学的“教授主导实验室”的模式、“教授必须上课”的模式、以及研究生(也包括本科生)有机会“通过选课去汲取不同教授学术优势”的模式等都让最新的研究过程与最新的教育过程紧密结合了。引用美国广播公司(ABC)1999年长篇报道的话:美国有世界上最成功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成功在于它造就了众多最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即:训练宽泛,因而适应能力强),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成功也在于它造就了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

[考博]相关推荐

[考博]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中国传媒大学理工2017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实施办法 下一篇: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