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8 00:00:00小静 国际中小学
枫叶教育集团已经形成幼教、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基础教育体系。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和难点是切实研究抓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人民对中国基础教育最不满意的,导致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教育缺乏公平性,这似乎是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路上两道绕不过的坎儿。推行素质教育为什么那么难,出路到底在哪?
一、教育究竟是什么?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话题由来已久,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务必要搞清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但都指向于培养理想的“人”,具备健康的“人性”之人。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1.19世纪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他告诫教育工作者:“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受到新环境的生存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长智慧、不断提高能力才可以从容面对。由于新环境的生存挑战完全不可预测,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完全不可预设,不可僵化,不可束缚,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足够能力应对未知挑战的人。因循守旧的教育、死板繁琐的教育和束缚压抑的教育都是反人性的教育。人性得不到充分尊重,个体的人就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也就不能自如应对各种生存挑战,完满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2.教育的本质是予人自由,幸福和力量;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真知,传授真理,传递真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又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先生上述的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的目标、任务,也给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成功的教育要求教师用心去实践,用心传授知识,用心和学生沟通,总之要触及学生灵魂深处。最好的结果还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3.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来不得虚伪浮躁。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既天真烂漫,又个性鲜明;既天资聪慧,又童心未泯;既天性热忱,又善感多愁。多样性,多变性是其性格特质;复杂性、反复性是其成长底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着要有平和平静之心,宽容包容之性,公平公正之义,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我们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缺乏的正是农民种植庄稼顺其自然生长的那份淡定平和之心。
4.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强调:“在中小学阶段,人格养成、习惯培养、品质塑造等都比知识传递重要得多。好的学校和老师一定是遵循教育规律,善待孩子,能够让孩子自然快乐成长的。”片面注重知识传输的教育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尤其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几乎是终身且不可逆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的是考试“高分”,教师和家长也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所谓“尖子生”,杨东平认为: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习惯养成个性,个性影响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育将给孩子奠定稳固的素养基础,使孩子受益终生。
6.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霍懋征说:我说的素质教育不是“音体美”,不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少年宫学小提琴,学跳舞,我提出的素质教育是“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无论大家对教育的内涵如何表述,可以肯定的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或灌输的教育一定不能被称为好教育。中国小孩很辛苦:先被学校灌输课本知识,后被社会灌输社会知识;先学习规则,再学习潜规则;等到一切差不多明白了,已是生命尾声。俗语说:有贼心的时候无贼胆,有贼胆的时候又无贼心,最后终于胆也有了心也有了,却发现贼没了,这是教育的悲哀!
刚刚谢世的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冷冷地丢下一句话:“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教育的认真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到: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他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中国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千年历程,中国的文化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可以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时期,有诸多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小问题,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有段时间,早已引起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5位是1951年以前大学毕业的,这足以说明问题。但囿于诸多因素,没有人真正响亮地提出来,直到钱学森先生将其完全曝于太阳之下。所以,话一出很快便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共鸣。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从此,“钱学森之问”在教育界众人皆知。
“钱学森之问”包含两个思考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我的理解,“钱学森之问”拷问的是整个中国教育,而不局限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也难辞其咎。某种角度考虑,基础教育甚至要付更多的责任。因为影响人未来发展的很多价值因素和判断能力都是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成形的,即便不稳固,也会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解答“钱学森之问”,最终走出“钱学森之问”,基础教育不能做旁观者。也就是说,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彻底改变固有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建立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而要实现上述两点,又必须依托体制改革和具体的制度建设来实现,最终彻底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自为战的局面,将二者从内而外地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标,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过程的破冰思考
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概念是1987年。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此,中国开始了素质教育探索时期。
之后,国家又多次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颁布了一系列大政方针。1996年,教育部在全国大力推广湖南汨罗素质教育经验,并在全国首批建立10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国人大八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政方针。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举全国之力。
在党的十八大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里,一个“期盼更好的教育”,一个“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这里指的就是素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习近平主席将其放在了人民期盼的首位,足见对教育的重视。
国家层面如此高密度的强调素质教育,一方面表明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也说明此项工作的紧迫性,第三还说明了它的难度之大。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不少问题不只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而是教育通病。
1993年至今,中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我们不否认,如今人们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目的不再唯一;我们不否认,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多元化;我们不否认,如今孩子的出路也多样化了,不再是吊死在一棵树上。但是,如胡锦涛主席曾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加上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不公平无法改变、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二十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路程坎坷进展缓慢,这也正是2013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根源是“应试教育”,最具代表的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一考定终身,以“分数论英雄”。矛盾的是,考试作为评价、衡量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防范,仍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存在,现在就让应试退出历史舞台,是脱离实际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坦诚说:“高考就如同道路交通的红绿灯,在目前的状态下,完全取消高考来选拔人才可能有问题。”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一个制约其自身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是: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能力,有学位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
素质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和提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快乐和幸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我国现行教育现状和教育制度必须走破冰之路,仅仅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对此有独到见解:“改革的目标是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同时让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成为‘立交桥’,让大家可以选择性考试,分流式入学。”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素质教育的路到底在哪?
四、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枫叶国际教育
枫叶的教育理念是“中西教育优化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枫叶教育立足培养兼具东西方气质的国际型精英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枫叶设置“双语双学历”的认证模式,“开设中国文科课程和加拿大原汁原味的高中课程,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中国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 两个高中毕业文凭。”中国课程主要开设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由中国教师用汉语教学,以文科为主;加方课程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由加拿大教师用全英语教学学,使用原版加拿大教材,以理科为主。枫叶模式是经中加两国教育部签署的教育备忘录的框架下引进的加拿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看似难以突破“高考”束缚的局面下做出的创新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是“去中国化”的全套“拿来”境外课程,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没有放弃母语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教育,不存在文化认同、课程结构等系列风险,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中国课程有利于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加方课程可使学生习得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学生完成中、加方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国外大学。枫叶学分得到了全球英语类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枫叶学生在学业“水平认证”的基础上,以点对点申请的方式入读心仪的大学,制度的创新,革除了“一张考卷定终身”,为素质教育实施铺平了道路。
(一)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尊重个性差异,满足学习需求
中小学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是有思维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理想的学校教育水平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枫叶的课程设置,从尊重个性差异出发,对应多元智能8个区域,包括语言、数理、社会、艺术、体育和健康、英语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等。其中有必修课,更有门类众多的选修课,如公民与社会、地理与环境、音乐、绘画、舞蹈、戏剧、视觉艺术、比较文明发展史、商业管理、计算机及时、数字多媒体、摄影、模拟联合国、统计学和微积分等数十种。
差异化的课程,在教学上的细分层次。高一学生根据英语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必修+英语强化+选修”课程;高二、高三学生可根据个人规划,选择“必修+个人选修”课程。三个年级都实行“一人一课表”的走班上课制,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实践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包括个人成长记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和社团活动,评价中有时间要求,记录活动表现,有作业成绩,有服务标准,都属于学分课程。
2.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素质
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
枫叶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除优化的中加课程体系之外,枫叶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枫叶学校将周恩来总理奉为学习的楷模,教导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创建了“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教导学生沿着伟人的足迹前行。
枫叶有专门的德育团队——领事老师,他们全面负责学生德育教育。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跟踪评价。更特别的是,领事老师还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和出国留学进行全方位精细的指导。领事制度的设立,使远离父母的枫叶学生在走向成熟和自立的同时,感受到像家一样的人性化关爱。
(二) 构建关注全面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撬动学生发展的杠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枫叶遵循导向性、激励性和科学性原则,教师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评价学生。学生平时作业表现得分+阶段性作业和测验,综合为学年成绩的60%;期末会考卷面成绩占40%,教师评定各种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诚信。显然,枫叶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各占比例,平日里学生出勤、课堂积极发言,作业质量好,包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社团活动原始记载、论文或报告,这些“过程”积累起来,都能增加分数砝码,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追求成功的动力。
目前国家高中课改,要求学生3年修学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取得毕业学分。遗憾的是,高考录取与高中在校学分基本不挂钩,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表现、社区服务等,对大学录取没有直接影响。说明“课改”没有触动“一张考卷定终身”的体制。因此,教育改革依然在“在路上”。
枫叶办学18年,已成功将14届毕业生5600多人送到10多个国家200多所柜外大学就读,其中50%左右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学府。枫叶国际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中西两种语言和思维,能快速适应国外环境,在国际化越加深入的今天,他们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枫叶国际学校的强劲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坚持中西优化结合的教育理念,得益于优化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枫叶国际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坚持中西结合办学的开拓者,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者。
[国际中小学]热门推荐
86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