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征文【最新】

2017-04-13 00:00:00少芬 公开教育

  心无旁骛主要用于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为帮助大家写好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主题征文,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征文范文如下:

  “心无旁骛 求知问学”征文:非宁静无以致远

  “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顾其自然。”这句话陪我度过诸多个岁月,它似有一种魔力,总可以让我略有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在这个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处处蛰伏着欲望,难免际遇种种,琐事重重,人们逐渐变得颇为急功近利,忘却了自己的初衷。我时常问自己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周总理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人们大多是为了“寒门出贵子,鲤鱼跃龙门”,为了赚钱,为了生活,或许我也不例外。对此,我高中的语文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读书,是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还未步入学堂大人就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我们对读书的认知便是上课、写作业和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如此按部就班、一尘不变的“学习”。这一路上教材越来越厚、越来越多,即便这样“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内心仍是空洞不安的,在这日复一日的苦读之旅中,人们逐渐不在意读书的初衷,无视了书自身所蕴含的意义与魅力所在,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以来读书就被染上了功禄的色彩,所以大家这种“读书”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试想,倘若我们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金钱利益,那这个社会只怕真的变成了一个精神匮乏、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有部分人,认为读书没用,大学生赚的钱还不如一个初高中毕业生,左右仍是离不开利益,未曾想过读书是可以使自己变得充实,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从中获得金钱所代替不了的知识和快乐。在信息发展如此迅速、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妨放慢脚步,认真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读书的真正意义的所在之处。

  钱钟书曾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做学问得有一颗朴素的、无功利的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能真正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又有几人呢?读书,其实本是一件雅事,清茶小茗,掩卷而乐,生活中自有一番诗意。细想,一盏灯,一壶酒,手捧一本书,寂寞亦是这样令人心动。一个心浮气躁、不甘寂寞的人是无法体会到书魂的,唯有摒弃浮躁,不求闻达,以静穆对喧嚣,方能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躁”之一字,原本就应该通过“磨”的方法去消除,然而大多数人以躁除躁却不自知,在拥挤的大浪潮中,不肯减速、不肯停下步伐、更不肯转身回头。心若不动,风又奈何,面对钢筋铁骨的市井,亦可坚守自己学术的“围城”,不被浮躁所惑,不为名利所染,守护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克服浮躁之心,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如池水般清澈;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书不在于“读”而在于“取”,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读书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沉下心境去读书,去沉淀,才会有积累,有了积累,距离新的领悟也就不远了。就如杨绛所说的“读书就好像去别人家串门,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老朋友新朋友。”读书之旅,要耐得住寂寞,不可急功近利。“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浅尝辄止往往只能学到皮毛,唯有精益求精才能领悟真谛。苏轼说“非人磨墨墨磨人”,诚哉斯言,古今同理。读书不是空坐的臆想,亦不是虚妄的游戏。后积方可薄发,亲历才可了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胸有千言,达到真正的境界。

  我算是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无论散文、诗词,还是小说,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不是被强迫必须去看的,我都会一字不漏细细品读,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就会用本子记下来,有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甚至会痛哭流涕,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旁人是无法体会到的。我身边不乏喜好读书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痴迷于此,高三期间大家普遍都在日日夜夜的刷题,他便日日夜夜的看书,每天都可以看见他捧着不同的书,老师为此还和他谈话要他以学业为重,因为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高考太过现实,要的只是成绩,但他不以为然,依旧看自己的书,沉迷于属于他的世界,我们对他心生佩服的同时却也没有勇气这样做。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读书吧。

  或许是因为我家的教育方式,我比较无拘无束,爸妈对我学习比较放心,也不会过多的注重成绩,量力而为即可。所以我有很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了解我所感兴趣的事物。我看过的书大部分我母亲也会把它看一遍,然后和我互相交流心得,母亲阅历深,可以让我了解到很多从我自己的角度所看不到的,同样母亲也可以了解我心中所想。我没有度过他人口中地狱般的高三,我的高三轻松快乐,学校就在岳阳楼旁,偶尔还可以再在洞庭湖边散散步,感受自然的美好与文化的气息。虽然最终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我的期望,说没有一点遗憾是假的,但我的高中时光是美好的,我所喜欢的事我做到了做好了,这就足够了。我喜好偏静,夜里的独处最轻松自在,月光如平,轻风为仄,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本书,一支笔,足矣。

  历史很长,一辈子很短。多少人用智慧与知识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落花一般随水而逝,留不下一丝痕迹。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不为稻粱谋的人微乎其微。唯有宁静,得以致远。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征文

  心无旁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心无旁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成蝶绚丽绽放的光辉;心无旁骛,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的汇聚,一处处的融合,才有东入大海波澜壮阔的汹涌。而面对腐败官场,陶渊明悠然南山,醉心创作;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鲁迅勇往直前,口诛笔伐,纵使一身清苦,纵使马革裹尸,纵使危机四伏,他们选择——心无旁骛,求知问学。

  “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这么朴实的字眼跃入在我们眼球之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过时陈旧无新意,老套古板没意思。但恰恰相反,在这个选择多样,信息爆炸的社会,又正是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符合时代的潮流,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向导。求知问学指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而心无旁骛也不是“两耳不问窗外事”的潜心钻研,在新时代下,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描绘的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我们秉承着求知探索的信念,朝着心中的理想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学习求索。能够在网络社会取我所需关注资讯,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不为所动心静如水。正如居里夫人所说,“我们必须吃,喝,谁,必须玩乐,恋爱,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东西,但是不应该受它支配。同时,除这些外,我们可怜的头脑里占优势的,必须是一个终身全力追求的理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过历史的车轮,总有一些人给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管读书如故,不以为然,而华歆放下书跑出去观看,并被华丽的排场所吸引。宁管看到这种情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和惋惜,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割席断交的典故也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手指滑动屏幕时间的悄然流逝,关注娱乐新闻的八卦心理,让求知问学的计划一次次被搁浅,然后再信誓旦旦的说着下次一定改变来抚慰自己的后悔,这是大部分“华歆”的写照。反观一代文学巨匠杨绛,商业大咖马云,晚清名臣曾国藩,都是毫不动摇,向着自己所想穷其一生。他们从弱者的逆袭到成功者的崛起,不知道在多少个夜深人静时忍受孤独寂寞,心无旁骛,在求知问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回到当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低头族不分场合频现,智能手机成为必需品的氛围里,在从高中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正想着如何放松自己的观念里,在娱乐生活丰富,消遣方式多样的大城市里,又如何做到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呢?我想,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仰望和不被环境所同化这两者同样重要。求知问学,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求所学是什么,包括社交艺术,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技术钻研等等,你,需要做一个选择,去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找到自己的仰望,便是如此。同时,当我们不能去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那就去选择另一种环境。林清玄说:“一尘不染不是没有尘埃,而是有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去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吧,去加入一个能够让你成长的圈子吧,让那些嘲笑讥讽的声音变得微弱,让那些形形色色的诱惑变得无力。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这样说道,是啊,这世上有太多的因和果,到头来都是浮生若梦,而那些真正留下来的,就是在求知问学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内涵。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让我们做一个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快乐人!

[公开教育]相关推荐

[公开教育]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2017湖南社会主义有点潮征文 下一篇:关于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原文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