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反腐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17-04-14 00:00:00小静 公开教育

  严明党纪要毫不手软地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利剑高悬,严肃查办领导干部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严肃查办违反纪律的各类案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反腐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党员干部反腐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湖南卫视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已成为名副其实收视口碑双赢的神剧,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担当,而是近40位资深老戏骨倾情演绎。据业内人士透露,演员都是被好剧本打动,片酬给了友情价,所有演员总片酬只有4800万元,都不够眼下一个当红偶像剧演员个人的片酬,甚至一度刷屏海外。(网易新闻)

  从演员阵容上分析,一众“老戏骨”加入,将好剧本可以演绎出角色的灵魂,在新时代的90、00后,接触的更多的就是娱乐成分的东西,大量的青春偶像剧、穿越剧、搞笑古装剧都是凭借“高颜值”和“鲜肉”名气一度博得观众的眼球。但是这种小鲜肉霸屏的现象却让观众群体变得单一起来,年龄段也愈来愈局限。这部剧从依托现实到反腐要点,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大环境下诠释每个角色的种种遭遇。这种影视剧甚至高于现实,,继承的经典电视剧的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纯粹为了演绎,更多的是体现价值所在。正如那些年我们曾热衷的央版《西游记》、《三国演义》、《康熙王朝》、《还珠格格》……都是百看不厌的传奇,在老戏骨的倾情演绎下,在荧屏上留下一部部时代的缩影。

  这部影视剧,立意反腐题材,将“苍蝇”和“老虎”一起打的党的反腐理念表现出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正视当下的政治生态,与民生呼应,赢得广大网友点赞、热评。贪腐之人不再是臃肿肥胖的形象,更注重心灵的刻画。看剧情展开如同在现实重新走过,身临其境我却不再是一份子,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现实,获得感悟,因此它的深度足以让各年龄段的人都有着透彻的收获。

  或许已经有好久没有这样的正剧了。想当初《包青天》热播时,一时间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被这种正义之神感动。而今,《人民的名义》不仅有颜值担当,还有资深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演绎,反映了符合当下时代的特征,更有时代的意义。

  走出这部电视剧,回归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以正能量为指引,走向人生的彼岸!

  【2】党员干部反腐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火了编剧、导演、一众演员,投资方、制作播出机构也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细心的观众或许会问,那些平时在影视市场一掷万金的资本大鳄,为何却与这场盛宴失之交臂?这部十年难遇的热剧为何花落湖南卫视,让人们印象中一家主打青春牌的卫视平台,如此优雅地用一部正剧勾了人心?

  跟跌宕起伏的剧情一样,这部电视剧“找投资的故事”也称得上是一段传奇。据报道,《人民的名义》预算一个亿,但直到开拍前,仍有2000万的缺口,以至于导演李路都准备将别墅抵押出去。其实,这期间也有不少机构投资者登门造访,但他们或担心反腐题材太敏感,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担心投资打了水漂;或因为制作方无法满足娱乐的套路,做不到“三分钟有一个剧情爆点,情节进行到某处有演员耍宝”。几个月的接洽,竟没有一家肯在投资协议上签字。最终,这部剧的投资方,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影视公司,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试水”电视剧。

  一个亿的投资,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投资方只是“小菜一碟”,然而,这些投资者无法跳出“热门IP+小鲜肉”的投资思维,最终将一桌丰盛的饭菜拱手让给了其他竞争者。事实上,《人民的名义》适时出现,给急功近利的市场送出了经典的反证:影视产品大不同于一般商品,用大数据分析、商业模型来计算投入产出并不科学,投资最不能忽略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内涵价值。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人这样形容眼下的电视剧行业。一方面,资本大举进入带来很多机会;另一方面,热钱的涌入令行业浮躁之风越吹越盛。不少资本投资影视都是快餐模式,不愿意花时间打磨剧本,更不愿意拉长拍摄周期增加成本,急于变现的心态使创作过程粗制滥造。

  但是,“烂片”可以得意于一时,不能得意于一世。《人民的名义》大热,而各种“雷剧”渐衰,是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结果。

  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最大赢家莫过于湖南卫视。慧眼识珠的眼光和对严肃文艺作品的看重,让湖南卫视独占花魁。有媒体透露,在该剧的拍摄过程中,先后有四五家电视台去剧组探过班,不过题材的敏感性让他们望而却步,只有湖南卫视在2016年5月签下了购剧协议。而当时,该剧尚未杀青。

  坚守主流价值,敢为天下先,敏感于时代风尚的变化并顺势而为,一直是湖南卫视的制胜法宝。这一次,又恰逢其时地体现在《人民的名义》上。

  当前,十八大以来反腐等重大行动,不仅打压了腐败态势,同时重塑了世道人心,改变了社会风向。这种变化体现在“看剧”上,观众对脱离现实的穿越剧、玄幻剧、各类“神剧”的日益审美疲劳,转而寻求契合时代大势、接地气贴人心的作品。谁率先看到这一点,谁就能赢得先手。

  如果说,过去是某些“IP改编”“鲜肉当道”“比拼颜值”的电视剧屡掀收视浪潮,那么《人民的名义》的“爆款”“走红”,让电视剧行业又一次迎来拐点。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火爆,未来会出现一个现实主义的小高潮。如何顺应这一潮流,同时又规避同质化、一窝蜂的陷阱,加速品质升级,是摆在影视制作和播出机构面前的一道课题。

  【3】党员干部反腐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3月28日,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开播,随即开始走上“爆款”之路,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刷出各种惊人数据,成功掀起全民观影热潮。

  一部没有大卡司、没有小鲜肉、没有炫丽特技的反腐电视剧会成为“现象级”爆款电视剧,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在综艺节目和小鲜肉满屏飞的当下,确实让人意外。为什么该剧会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呢?归根结底在于该剧非常“接地气”。想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若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能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接地气”,想必一定也会成为“爆款”干部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成为“接地气”的干部。但部分领导干部却并未真正领会“接地气”的深刻内涵,“打招呼”式调研、层层陪同式考察、“盆景式”典型、“长颈鹿”站牌、迷宫般的立交指示牌等不“接地气”的现象屡屡在我们身边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只唯上,不唯下”的思想在作怪,是“为民服务”理念缺失带来的结果。而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了干群关系,我们必须予以纠正。

  领导干部要“接地气”,一定要“走下去”,最重要的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下去”。不但要做到人到基层,还要做到“心”到基层,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和群众交流沟通、平等对话、坦诚相见,这样才能以心换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到基层“接地气”,既要到政通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总结成绩,也要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听令人欢欣鼓舞的顺耳话,也要听令人愁眉苦脸的逆耳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心、解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就是“地气”,就是力量的源泉,领导干部只有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接地气”,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才会在做决策时更有底气,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公开教育]相关推荐

[公开教育]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上海2017年闵行区义务教育入学报名最新消息 下一篇:滁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