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个性化打造

2017-03-29 00:00:00胡萍 播音主持

  从我国电视主持人在形象塑造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个性魅力,主持人形象与栏目风格不统一,缺乏创造力。主持人形象没有抽象的,都要落实到节目上,主持人的个性体现在与节目中的人和不同层次受众的不断磨合中。主持人形象塑造得到受众认同,即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目标与价值达成一致。因而,受众认同的关键就在于寻求和建立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目标与价值的一致关系。了解传受关系、对受众的探究与把握,是受众与主持人目标与价值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必然途径,也是主持人形象塑造获得受众认同的必要条件。以受众认同为目的的主持人形象塑造,决定了受众在其中的中心地位。然而受众是变化的,,主持人形象塑造不可能一劳永逸,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同没有终点,永远是处在趋于一致的动态的进程之中。

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个性化打造

  1 主持人形象的类型及定位

  一是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及工作形态为依据划分的 “四分法”,即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和主导型。独立型主持人可以独立地承担整个节目的采、写、编、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单一型主持人则主要或只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播音工作;参与型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写、编、播等各个环节中,与其他编辑、记者共同完成节目制作,与编辑记者处于平等位置;主导型主持人则相当于节目组中的指挥者或领导者,是节目的灵魂和标志,他(她)既是主持人,同时也是制片人或主编。在我国较为多见的是单一型主持人和参与型主持人。

  二是按节目内容性质及对主持人形象的要求进行分类。俞虹在其((节目主持人通论》一书中,在对陆锡初、壮春雨、张颂等学者对主持人分类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后,综合节目内容的特点及对主持人语言、表情动作的要求把主持人分为五类:新闻、评论主持人,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教育、服务节目主持人,体育竞技类节目主持人以及少儿节目主持人。

  三是从社会职业角度对主持人进行的分类。如陈京生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一书中的划分为五类:1、权威型;2、记者型;3、老师型;4、朋友型;5、表演型。

  第一种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及工作形态为依据的“四分法”忽略了电子媒介节目制作的集体性特征,“独立”或“单一”地完成节目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主持人往往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同时,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主持人参与节目的程度也大相径庭,因此,此种划分方法的标准不易理清,模糊性较大。第二种分类方式很贴近大众生活,容易被大众所认知。第三种种划分方法强调了节目类型与主持人类型的相关性,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不断丰富,主持人形象类型也将不断拓展。例如,谈话节目的广泛兴起使有关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研究逐步增多。因此,以节目类型为依据的划分更便于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探讨。本文以后有关主持人形象的论述多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那么公众对主持人形象的定位是怎样的呢?在中央电视台编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汇编》一书中,公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做出了如下定位:

  新闻评论类主持人: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对各方面知识均有涉猎,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庄重严肃、谈吐直率、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应具有悦耳的音质,并且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女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综艺娱乐类主持人:19~45岁最适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擅长表演,懂乐器,知识广博,外形英俊靓丽。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热情活泼、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并且具有丰富的表情,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在语言上,应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而且评议能够口语化,生动灵活,与观众交流随和。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教育服务类主持人: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最有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特定栏目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外貌上,观众对其无特定要求,但在主持上时应该轻松自然,亲切温和,与观众交流随和。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体育类节目主持人:19—4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学有专长,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女性。

  少儿类节目主持人:19—30岁,且不排除18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具有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擅长表演,懂乐器。富有童心和朝气,主持时能够热情活泼、轻松自然、亲切温和、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男性。

  主持人的形象类型与定位进一步显现主持人自身形象、节目形象与受众认知相匹配的重要性,节目的类型特征、目标受众与定位风格等决定着节目形象,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代言人,其形象必定要与节目内容、风格相一致。因此主持人形象定位应保持节目风格、主持人形象类型与主持人个体特色的三位一体。

  在节目风格类型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主持人形象因受众认知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因为主持人节目及其形象最终是要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的,受众作为信息接收的终端,可以说是主持人形象最终的评判者和检验者,作为主持人形象的主体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受众的影响。如前所述,作为个体的受众千差万别,但作为整体的受众是具有共性的,在把握受众共性特征的前提下,了解受众不同差异对主持人形象的影响,对塑造成功主持人形象也是非常必要的。

  2 目前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现状及问题

  2.1 缺乏个性魅力

  对于“个性”的理解,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地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个体生活情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于作为社会公器的电视传媒而言,我们认为:主持人的“个性”应当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个性”是传播的手段以达到传播的目的,“个性”是主持人的一种品质,是主持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征,是思维与智慧的外化与延伸,是思想的包装方式。

  我们通过尧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分析造成观众不接受缺乏个性的节目的原因。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视界)”观点认为,在文学中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具有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定向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了、校正了期待视野,即形成创新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欣然有所感,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审美经验,拓展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尧斯认为,“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既定的“期待视野”与一部新作品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审美的距离,这是一种打破平衡的情况;审美距离的克服,则是新平衡的建立。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就形成了“期待视野”的变化。尧斯将这一过程称为“视野改变”。由于读者的“视野改变”可以反馈给作者,也由于作者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读者,因此,这种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学风貌的变化。

  2.2缺乏创造力

  大凡世界级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目前,我国有创造力的主持人和有创造性的节目大量集中在中央台,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对数量还很不够,很多主持人还只是报幕员、串联人的代名词,在节目开始和结束时露脸过度一下,连构思节目、主持方式都模式化、程式化,模仿现象严重,省级台的主持人模仿中央台的,地(市)级台的主持人又模仿省台的,从而形成了“宝塔式”的模仿怪圈,然而模仿的又只是形式而己,根本谈不上有独创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能力了。

  20世纪90代中后期,电视谈话节目由于其节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多彩而很快受到观众喜爱,特别是《实话实说》开播并随即广得民心后,很短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一哄而上,推出了“访谈”、“聊天”、“名人侃”、“专家说”等大批量的谈话类节目,相当一些主持人以卖弄口才、调侃嘉宾为荣,貌似真实自然、超然事外,实则思想肤浅、哗众取宠,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幸运52》、《开心辞典》、《马斌读报》等节目的流行又在全国掀起了三六九等质量参差不齐的游戏竞技类节目和读报节目的热潮。

  2.3主持人形象与栏目风格不一致

  在审美特征中,我们谈到了“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主持人节目中,有些主持人的形象与节目的风格相去甚远,因此造成观众不买账的局面。实质上,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美学当中的“和谐统一”的问题。一个人的气质不同,所以他适合的节目风格也应有所区别。试想,如果让李咏去主持新闻节目会是个什么样子?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在很多地方台的节目中,由于主持人短缺,这样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主持人成了“多面手”,既主持新闻节目,又主持娱乐节目,还主持财经节目、法制节目,让观众感到很别扭。主要原因就是风格的错位。一些节目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形式美与内容美得不到完美结合。

  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新闻类主持人节目,但是必须明确个性化不是传播的目的,而是优化传播的手段。我们所希望的优秀主持人是具有个性同时又能够与节目达到和谐统一的。

  首先,主持人的个性化是对栏目的个性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与栏目融为一体。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个人化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另一个概念(如提供个人化的信息、个人化的节目),主持人如果个人化则会误入展现“小我”的歧途,一切脱离栏目特点,不符合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判断、肆意妄为孤芳自赏的“与众不同”,是不会被观众承认,更无法接纳的。我们有些主持人为了美不顾自己的身份特点、栏目定位,随自己的喜好,追求时尚,结果适得其反,贻笑大方。例如某新闻类主持人为了赶时髦,穿着今夏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的上衣播报新闻,不仅不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与节目本身风格也产生冲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娱乐节目中客串呢,观众怎么能对主持人报以信任呢?

  其次,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从人格出发而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没有高尚的人格作后盾的所谓“个性化”可能正是职业道德滑坡、审美趣味低下的“垃圾”。有的主持人认为只要发音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采访时加入一些调侃的问题或是自嘲就是有个性,殊不知这正说明了他缺乏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优秀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第三,个性化是主持人自身、声音、形象等先天条件与栏目、个性与受众审美契合中的发挥。在这个前提下,个性化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独具特色的表达。诚如在节目中让我们感受到的个性风采的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张越、黄健翔们,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的传播,个性化的服务。

  在节目风格与主持人形象和谐统一方面,凤凰卫视可以说做得比较成功。他们的成功经验是量身定做适合某一主持人个性、风格、特长的栏目,让栏目迎合主持人而不是主持人来迁就栏目。一旦某个主持人影响扩大,凤凰卫视就会为其新开专门的栏目来吸引观众,进一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扩大并巩固主持人的影响力。1998年两会期间,吴小莉被朱总理点名而迅速窜红,成为新闻人物,凤凰卫视不失时机,推出《小莉看时事》,吴小莉随之名气日涨。陈鲁豫在凤凰开播时只是担当文艺娱乐节目的主持,凤凰卫视高层看中她国际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启用她主持时事节目《凤凰早班车》,当鲁豫“说新闻”的主持风格得到各方认可时,凤凰卫视又相继为其开办了《鲁豫新观察》、《一点两岸三地谈》、《说出你的故事一鲁豫有约》等节目,是其知名度大大提高。

  3 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

  3.1 把握受众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把握受众,首先是对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人的主体的认知结构,包括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语言能力作为思想的外壳,是认知结构的表层内容)。人们长期接触或身入其中的生活环境、工作内容、社会交往以及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需求意识积淀,构成人们的外部经验,而这些经验的构成形式,即组织安排他们的方式、规律、习惯,则是主题的内在经验系统。”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受众认知结构也不同,如何把握不同受众的认知结构呢?前文我们已经阐述了受众的共性特征,并且也了解了受众共性的认知经验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响,那么,对群体受众的认知结构的把握,就可以以具有共性特征相对稳定的群体受众为对象,而对于个体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则有赖于主持人的经验积累、协调和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运用,以达到与受众认知的一致性。

  其次是对受众认知心理的把握。从认知心理看,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往往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觉定势”。它是指“人们心理活动在一定经验影响下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趋同性。……,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从已有的经验水平、认识能力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习惯、路数去感知和理解对象。”认知结构是心理定势的基础和条件,心理定势是认知结构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第三是对受众认知特点的把握。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普遍具有一种渐进与累积的发展倾向,并再现出主动与被动的双重特性。其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受众收看电视是一种主动选择性行为,对主持人形象的理解、解释与记忆也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而且每个个体受众都是各取所需地、充分调动自身经验系统,寻找与主持人形象的相符之处,从而创造成自身对主持人形象的重建。其被动性则“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媒介在使人们的感官延伸的同时,也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的构成权授予了媒介”。由于受众对传媒的认知必定带有传媒的若干价值理念。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既随着自身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呈现出一定的渐进性,又因为受到传媒价值理念的长期熏陶而表现出相当的累积性。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受众与主持人之间的双向引导关系。因此,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实现在传受双方努力趋于一致、并永远在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动态调整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认同即为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第四是对受众接受心理的把握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而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因此,传播活动首先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心理为中介,才能产生效果。研究表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具有求新心理、求近心理、求知心理、求情心理等主要特征。主持人形象就必须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了解和把握受众心理,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

  3.2 受众认同是主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形象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受众接受的过程才能表现出来。受众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认同,即主持人形象塑造过程中体现的目标、价值与受众自身的目标、价值的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的形成就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终极目标。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同是体现在传受双方努力趋于一致、并永远在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动态调整之中。因此,对受众认同的理解包含有以下几点:

  1.受众认同不等于迎合,受众在参与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记忆库里不存在有关信息,那么信息加工就会受到阻碍。当受众在对主持人形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毫不具备这方面的认知经验,受众就会难以接受这种主持人形象。此时要么受众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主持人对其的引导,要么主持人重塑主持人形象同化于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受众此时即会产生认同感。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同并非迎合。就受众来说,在以“靶子论”传播理念盛行的过去,受众被视为一打即中弹的“靶子”,受众对传媒的膜拜使之无意且无力提出与传媒相左的观念,受众的主体意识很难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表现出一种对媒体无意识地迎合。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受众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受众是上帝”的口号己被众多媒体所认同。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媒体己意识到谁拥有受众,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正是在这种策动下,有些媒体

  主持人甚至以社会责任感与先进文化导向的传播理念于不顾,一味地迎合受众,不惜以打情骂俏的媚俗风格,来满足个别受众的猎奇心理,其结果却造成了主持人形象的悲哀和自我毁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两者都有背于认同的本意,任何一方的妥协都意味着对自身目标与价值的放弃或背叛,因一方放弃而达成的“一致”是虚伪而不稳定的,依此塑造的主持人形象难以长久。

  2.受众认同的表现形式

  认同的表现形式大致概括为积极认同与消极认同两个方面。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积极认同的受众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他们不单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进入了传播的全过程。首先,他们对主持人形象进行有选择的理解、记忆和判断,对于与自己目标价值一致的形象表示肯定,对于与自己目标价值不一致的形象表示否定,并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反馈当中,与主持人进行沟通、交流,互换。在信息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传受双方对主持人形象要求及评判标准一致性的目标价值体系。与之相对,消极认同的受众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他们往往未参与到传播的全过程,接受单向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从而忽视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对传者的反向作用,无法对传者产生影响,使认同的一致关系难以达成。对与主持人来说,积极认同是在形象塑造中尽可能对受众的意见建议作出回应,这种回应既可以是主持人对形象的调节与改进,以期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和认知习惯,也可以是在形象方面对受众的解释或引导,让受众感到反馈的价值。消极认同则是对受众不同意见的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忽视受众在主持人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过分强调传者对受众的引导,久而久之便会使受众丧失参与的主动性,最终影响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一致关系。

  3.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随传受关系的互动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受众与主持人的互动关系为受众认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受众对于主持人每一次循环互动的过程,都是传受关系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受众的认知能力在传媒引导下得到提升,认知经验不断丰富,主持人形象因受众反馈信息而不断得到重塑与完善。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范围随着受众水平的提高而拓展,而受众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发展动力。在这种互动基础上,受众认同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进步,受众与主持人形象塑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趋向目标与价值的一致。

  3.3 受众变化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现实指导

  受众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变化、传媒受众观的改变、以及受众接受环境的改变。受众自身的变化:这是由于受众自身的年龄、经历、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状况等无时无刻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传媒受众观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的“魔弹论”认为,受众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毫无反抗的。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可以毫无阻拦地把信息注入受众的头脑。随着大众传播的研究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宏观效果论”的不断深入,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的地位逐渐由“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受众不仅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甚至还成为主动地报道和信息发布者。“国外传播学者在讨论受众位置时,有人用了一个有关‘房屋’的比喻,大意是说‘居住房东的房屋的我们,可以把房屋变为我们的空间’,住房子的是我们,而不是房东。”显然,当今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媒体本身往往依赖与受众的互动才能存在和得以实现传播目的。受众接受环境的改变:以我国来说,过去,传媒的种类相对匾乏,受众对媒介的权威性、可信性表现出明显的膜拜,除了接受之外,没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二十年前,大家也许还清晰地记得,一些港台甚至是海外剧,如《霍元甲》、《排球女将》的播放甚至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就连当今琼瑶笔下红极一时的《环珠格格》恐怕也难以造成如此的轰动。这一阶段由于媒介运行机制相对特殊,受众对媒介的权威性、可信性表现出明显的膜拜,对主持人形象的期待也表现为权威、可信、端庄、大方的形象。随着电子媒介数量的增加和多元化的发展,受众不再限于单一的信息接受渠道和娱乐方式,而是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口味的主持人形象,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大综艺》等节目主持人频频更换,可依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许多主持人纷纷感慨“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压力很大”。

  4 突出个性风格,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媒介、主持人、受众,都在不断地自我改变,谁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获胜机会。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下,也对主持人形象塑造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概括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电视台对主持人的培养是与时俱进的,也在不断地调整方向。对主持人的要求,除了原有要求的政治素质、良好形象、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应变能力和独特魅力之外,还应具备更出色的人文传播策略和更专业化的知识能力。

  4.1、主持人应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观念

  随着节目主持人专业角色的确立、完善和提升,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角色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主持人透过自己的专业角色直接实现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由于职业的性质所规定,从事大众文化传播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所以他们更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以不负职业的使命。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说:“我觉得做新闻是个很不错的职业,至今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比新闻更吸引我。”王志于2002年开始筹建((面对面》,面对采访对象,他要绞尽脑汁让采访对象在他的提问下滔滔不绝地说出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非常刺激。对此,王志说“这种刺激过后,你会听到一些反响,特别是听到观众、领导对节目认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快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才使得他向优秀主持人的台阶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4.2主持人要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重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调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状态良好,心理状态良好,社会适应状态良好。而在人的身体和心理二者的关系上,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现在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新旧交替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传媒作为现代信息的主要平台,人们都把一些精神调节的期望寄托在媒体身上。

  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变革的心理震荡;同时随着他们所主持节目的影响扩大,他们作为公众人物所受的压力更大。每天在观众的关注下直接与观众交流,各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焦虑、担心、激励、愤怒随时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观众对他们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节目主持人出现亚健康的心理倾向,如果他们不善于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甚或影响个人的形象和事业的成败。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可以说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调适能力。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气象预报别具一格,他把一些气象知识、专业术语,巧妙地融合到节目中,结合当时的节气或气候变化,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同时,他也清楚观众对天气预报的期待心理,知道观众对哪些天气变化尤其注意,枯燥无味的术语、数字,到了宋英杰嘴里就有了重点、有了变化、有了生命力。这样既有信息量,又亲切真诚的服务,当然受到观众喜爱。要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就应该努力研究社会心理发展趋势,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排除各种不良心理,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运用自己的心理优势,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3 加强专业素养,全面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经验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型的知识结构。前者是常识性的,往往不是通过专业训练而是靠生活经验和日常积累得到的。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形成的,如参加行业办的进修班、自考班以及正规的大学、中专的专业培训等等。主持人要经常主持不同类型的节目,节目内容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仅用己有的经验和比较狭隘的专业知识很难驾驭。时代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对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对主持人形象的塑造,除了原有要求外,还要求主持人应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娴熟的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主持人培养正朝着“专业化”发展,电视节目主持人应不断“充电”,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把握好现实机遇,及时搭上这班车,将荧屏前最灿烂的风采锁在受众的记忆里。就是要“推出主持新人,提升传播品位”。由此可见,“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将是未来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的‘俊男靓女’、‘漂亮面孔’逐渐被‘智慧大脑’所取代。

  4.4 主持人的艺术感受需要原创性

  主持人节目不同于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一场晚会,她几乎每一天都在创作之中都在原创之中。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看似重复实则不然的艺术创作中能坚持艺术生命力的火花不断地闪烁,不断地去撞击受众的审美心灵对主持人的原创力是个十足的挑战和考验。

  从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创作构成上说原创可以分为几个环节从立意谋篇、结构等都有原创的意识.最后集中到主持人身上时,主持人同样需要有原创的感觉。不要只停留在二度创作的氛围中。新闻主播、文学节目的主持人播读的都是别人的稿件,按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二度创作”但作为一个整体艺术作品时都需要将原创的意识贯穿各个环节和始终.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缺乏创新缺少激情整个节目都要失去光彩。我们将艺术原创的概念提及到主持人的艺术气质中,是要让主持人清醒地意识到主持人虽是在前台表演的,是直接面对受众的尽管背后有个班底,有着强有力的操作系统但主持人的创作不是在嚼别人的摸,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度创作”,而有着自身的不可替代的创作价值和意义。如果把主持人看作是个表象化的创作环节,不但简化了主持人的作用.而且无法谈及主持人的审美,也就无法表现整个节目的艺术特色。

  在我们现在的节目中雷同的东西太多,主持人互相“抄袭”“到窃”的地方太多这样对别人的独创性是个破坏对自己的创作性也是个阻碍。在目前各种媒体激烈竞争中在文化交流的开放中艺术审美趣味的媚俗化、粗鄙化以及对时尚、模仿秀的追逐都会对艺术创作中原创能力、原创意识的发挥造成压抑.我们在学做别人的东西时重要的是学习到其思想性艺术性,在吸收中融合自己的特点,在不断改进形式方法的同时充分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营造完善新的艺术思想境界,成为一个新的自我。

  艺术是感性的东西,一个主持人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艺术气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在艺术审美的体现上显露出的是主持人的人品、学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综合素质。

[播音主持]相关推荐

[播音主持]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播音主持即兴评述_播音主持自备稿件朗诵 下一篇:播音主持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