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范文

2017-02-28 00:00:00胡萍 编导制作

  如何写好影视评论?首先要有正确的立论;其次要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然后要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最后要有点影视专业知识。下面是《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范文。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范文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方式,用尽财产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让观众深受触动。其中的音乐运用,奥斯卡·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镜头的运用是我最欣赏的三个方面。

  电影的开篇,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咏曲,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一缕白烟缓缓升起,慢慢变成火车轰鸣的烟雾。1939年9月,德国武装在两个星期内击败了波兰军队。希特勒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人口,重新安顿集居到各大城市,每天有一万多犹太人从乡村抵达克拉科夫。由于德国的闪电战,无数的犹太人遭受厄运,这也是辛德勒名单的起源,影片开端气氛便是十分严肃深沉的,这也和二战本身的沉痛性有所关联。

  辛德勒最初的登场,是在一次高级宴会。一个中年男子优雅的抽着烟,望着不远处邻座的女子,眼光深邃。但其实,他是在打探着女郎身旁的德国纳粹军官,并试图通过这次宴会,进一步的接触纳粹党高级将领。战争时期,军商不分,此时的辛德勒做为一名德国企业家,无时不刻不在寻找着挣钱的机会,但他却没有料到,起初为了利益而建立起的人脉,却救了一千余人的性命。

  辛德勒劝说犹太人史丹和其他一些投资商,共同组建了辛德勒工厂,并且在他的经营方式下,效益蒸蒸日上。然而,当犹太独臂工人向辛德勒亲自表示感谢的时候,辛德勒却透露出了不屑,虽然这是他工厂的工人,但却近乎不能为他带来利益,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是称职的,但这也证明了最初的辛德勒,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厂老板,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2年冬天,克拉科夫犹太人区,波兰人与波兰犹太人这时已经被明确的化分开来。由中心街道将犹太区分成两半,右边是A区,是公务员、生产工人的居住场所,生存环境要相对良好。左边是B区,是多余的劳工,老弱残疾等人的居住地。这种严明的人种区分印证着二战时期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

  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准备屠杀犹太人。事实上,入侵波兰后,战争的进程深入使得希特勒不再满足于驱逐、分隔犹太人,而想实行“彻底”的种族灭绝,于是,被称为“最后解决”的大屠杀开始了。除了党卫队特别行动队自身外,还有募招当地警察和反犹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带头的还往往是些教员、医师或教士之流。他们的残暴比德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说,这是波兰人的悲哀,或者,是人类的悲哀。

  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的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的毫无目的穿梭着。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两种色调,黑与白,所以,这个红衣小女孩儿显得特别的醒目。在由童声合唱组成的低沉背景音乐中,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尽管它看上去是那么的脆弱,但小女孩却暂时躲过了刽子手们的屠杀,不禁让人觉得有一丝欣慰。然而经过搜查,德军还是发现了躲藏起来的犹太人。一阵扫射,黑暗楼道里闪着刺眼的白光,那是死亡之光。就在这充满了血腥味道的人间地狱,一名军官竟然“饶有兴致”的弹起了钢琴,琴声急速而短促,和密集的机枪扫射声构成了一道“完美的合弦”。两个德国兵闻声而来,却讨论起弹奏的是巴克还是莫扎特。静静的城市,只有射击声与钢琴声来回作响,钢琴音色的优美深深的讽刺着行为的残暴,这种映衬的艺术手法,无疑为影片增添了十足的意蕴。

  这时,影片中的第二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阿蒙•戈特这个人物,起初也是一个残暴,冷血的纯正德国纳粹军官。他曾经将越狱人同营的人排成一队,随意枪杀,最终将列队的人通通杀掉,整整25个人。镜头前的歌德上尉面目狰狞,脸上沾满了飞溅血迹。他不懂得什么是仁慈,只是将杀人当作一种游戏,一种狩猎。但在上尉别墅的那一晚,成了整部电影的转折点。辛德勒主动与阿蒙在阳台闲聊,并劝导阿蒙什么才是真正的权利,即——权力是,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去杀,而是赦免。首先,此时的辛德勒,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为了能够拯救更多犹太人的性命,他不惜触犯元首的种族法规这一致命条例。其次,上尉阿蒙,也开始对权力的真正含义进行思考,或者说,他内心中残存人性,也渐渐透露出来。

  然而,作为党卫军分部的司令官,阿蒙并没有能力违抗希特勒的意志,屠杀仍在继续,各种惨无人道的死亡方式每天都在上演。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大街上行走的辛德勒用手拈起从天上落下散在车上的“灰尘”,这并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焚尸后从烟筒冒出的骨灰。辛德勒深知其中利害,他明白,一旦自己的工人进入集中营,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已经有无数的犹太人丧命在那里。那高高耸立的烟囱,四溢的毒气,无不是地狱的象征。

  黑白镜头中,一辆运尸车上赫然出现了影片开始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看在眼前,捂着嘴悲痛万分,这时,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足以拯救生命的决定:他要将他的工人们,全部带回他的家乡——布伦利兹•捷克斯洛伐克,改变这悲惨的命运。工厂里,整夜未眠、眼睛红肿的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让史丹打印他念出的名字,“More、More…”,辛德勒不断的念着记忆中的人名,打字机飞快的印出铅字,“300、450、600、800…”这就是著名的“辛德勒名单”,所有的代价就是送给阿蒙一箱箱厚重的钞票。 虽然,因为资金原因,名单最终止步在1100余人,辛德勒也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但这份名单换来的却是无数人的生命。辛德勒,这个“失败”的商人,已然变得伟大,充满了人性与博爱。

  费尽周折,辛德勒终于在家乡与自己的工人们相遇,虽然此时,他已经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不再是工厂的“经理”,但他所赢得的爱戴,是纯粹的。工人们对他的善举,将永铭于心。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宣告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的结束,人类的苦难,已经要走到了尽头。工人拔下金牙,打造成一枚戒指,作为感谢辛德勒的礼物。然而,辛德勒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的当中,其实他可以再努力一点,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的确,或许这个数目并不是极限,但这份名单的价值,不是由人数的多少而决定的。这份辛德勒名单,是人性与爱的象征,是无价的。

  人物形象分析

  辛德勒的行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是英雄形象,但他也并非最初的动机就是拯救犹太人,也是十分巿侩与唯利是图,他的性格中除了商人的现实,也带有一点恻隐的侠意色彩,他的小聪明和狡黠让他发了一笔谈不上是光彩的战争财,却也让他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迹,只是这一路上,固然有人性道德的觉醒,却也有些骑虎难下,无心插柳的无奈,这也是辛德勒这个角色引人玩味之处,他的救人有“为人”也有“为己”的动机,而在整个过程中两者的比例一直在省思调整着,辛德勒并非一开始就一个英雄,斯皮尔伯格没有将他神话,反而表现他更多的是如何去由“为己”真正的做到“为人”,由此引申开去的是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而我们又是否从已经生过的战争体会到了和平的重要性。

  镜头的运用

  本片中又很多不固定的镜头,特别是在几次犹太人被“打包上车”进行“特殊处理”时前的镜头运用。时摇时晃的镜头即模拟出了当时犹太人心中的恐慌与不安,又带给了观众一种紧张与担忧之感。仰拍的角度一般都是表现拍摄者的态度,但本片却不同,更多的仰拍镜头都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出发,给观众一种身历其境,与犹太人一起受压迫,整日生活在恐慌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

  色彩

  本片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色彩了运用,在排除了技术设备的问题后,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的画面就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给我们的又一件礼物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即使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白色也象征死亡。【黑色】黑色,但在本片中,意指死亡,危险和邪恶。身着红衣的童真小女孩是整部影片中堪称具有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笔。即使战争中唯一光明的体现,更是片中屠杀犹太人血腥的又一次渲染及最终唤醒辛德勒人性的钥匙。红色的衣着,即是正义的体现,又是邪恶的渲染。这不可谓不是导演的又一次高超技能的展现。《辛德勒名单》中名单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火车站前,犹太人第一次点名,这是厄运的开始。其中,对打字机的特写及其音响的配置对表现名单的恐怖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其与片中的第三次“名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变现手法、却是人看到的是生的希望与死的惨烈之间的差别。

  音乐运用

  “辛德勒的名单”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的情绪,同样的,本片的音乐作者约翰·威廉斯对影片配乐的创作也选择了用真挚无华的追思,去思考和感受这个历史的伤痛,以及在其中所散发的人性力量。片头在辛德勒第一次走进舞会结交军官时。舞曲《por_una_cabeza》作为背景音乐充分的体现出了二战时期德国上流社会的荒淫与奢华,消遣与萎靡。更巧妙的运用了探戈时急时缓的舞曲特点,表现出辛特勒处事圆滑,善于交际的性格。在全片开头就揭示了其后故事发展的背景。《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主旋律的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使用画外音交待犹太人搬迁的时候。旋律朴实、平缓却使人心中内心百感交加,没有对历史的太多的控诉,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省。内敛却着实深刻。在在最后辛德勒逃亡时最显凄凉,沦为战犯,灵魂在“辛特勒的犹太人”送的金戒指中彻底得到了升华。曲风温婉,惆怅。平静却又沉痛的不停吟诵着战争的残酷与悲哀。

  电影中,有一些片段值得我们进行深思。当犹太人因为最后的限定日期而不得不搬离居住地时,年轻的纳粹儿童高兴欢呼,庆祝这群“肮脏”的人远离自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深刻的讽刺,虽然他们只是孩童,却已经在骨子里树立起了人种不平等的理念,这无疑是使人心碎的。其次,德方对犹太人进行职业鉴别,并以此作为是否颁发蓝卡的依据,但一个教授人文,历史的大学教授却并不能获得此种蓝卡,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德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的侵占,更是一种文化的破坏。从古至今,因为战争,而损失的人文价值数不胜数,这种无形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

  在希特勒进行大规模屠杀时,诊所的大夫将毒药掺进水里喂垂死的病人喝下,随后德国兵闯进来向他们的身体扫射,但病人们已经安静的死去,医生们这么做是为了不让他们遭到痛苦。这也多少让观众感受到一丝欣慰与人性的光辉,在如此阴暗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能够有人坚守人性的光芒。

  当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后,辛德勒在工厂发表演说,这时残存的德国军人持枪闯入工厂,企图清楚所有工人,可辛德勒却希望他们在执行最后一项任务之前,听一听他的话语。“我知道你们接到领导人辗转传来命令,清除所有的工人,现在大可下手,他们都在这里,这是你们的机会…”“否则,你们可以离去,回家去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凶手”…几分钟后,德国士兵一个个沉默的离去。辛德勒,不仅仅拯救了1100多个生命,也同时拯救了这些德国军官的心,帮他们寻回了人性与爱。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想必每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的感触都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辛德勒的名单》勾起了人们对于人性,和平,宽容与爱的追求。在二战那个昏暗的年代,辛德勒可以为了拯救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物质财富,那么在当今这个和平的社会,我们或许也应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物质,不应是人类的追求,或许我们都应该进行反思。

  《辛德勒的名单》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看见,即使在恶势力也坚强生活着的犹太人们,像他们一样,真爱生命,真爱和平。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无可避免的,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一跪,希望的,向往的,也是我们盼望的,创造的世界和平。

[编导制作]相关推荐

[编导制作]相关栏目推荐
查看更多
上一篇:编导艺考名词解释 下一篇:2017全国开设编导专业院校的报考分数线